新东方网>app资讯>成都素质中心>正文

别催,就是栽培孩子的捷径!真正决定孩子成绩的是……(系列一)

2022-11-21 14:50

来源:

作者:

准备考研的堂妹,有一个特别爱催人的妈。

其实,她并不反感催促,多亏了妈妈那句叫人绷紧皮的“快点儿做”,她才能顺利完成作业、考上高中、考上大学。

问题,发生在妈妈不再催她的时候。

堂妹总把任务往后推,原本只需要一小时学完的课,要拖一两周;或者白天追剧聊天,深夜背书赶进度;玩三天学一天,几乎等于裸考。

结果,成绩距离分数线差了整整30分。

堂妹对这个结果似乎不意外,她的妈妈无法接受,非要搬到学校附近来住,监督女儿考研。

堂妹怎么劝都没用,索性对妈妈说了实话:

“我根本就不是学习的料,我只是怕你不开心,才努力学习。也根本没打算考研,就是想应付你一下。我都21岁了,你能不能让我自己安排?”

原来,每天被妈妈催促的日子,让堂妹不堪重负,内心有太多情绪,根本无法集中注意力。她实在不想再回到那种环境里。

哈佛医学院副教授Martin A.Teicher研究发现:经常被父母催促的孩子,相比没有经常被父母催促的孩子,杏仁核、海马体和胼胝体更小一圈。这幅大脑扫描图,让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父母总是催促孩子,会让孩子的大脑整体都会受到损害。

或许,我们能用这个实验结果来解释:

为什么有的孩子能同时读书、考证、学才艺,每件事都做得很好;

而另一些孩子读十分钟书,玩半小时,一年到头一件事都没做成。

父母不停催促,或许能让孩子在压力驱使下,“戳一下动一下”,但带来的副作用也是不可逆的。

就像堂妹,作业父母催,考研也要人催,宛如一个被动的“做事困难户”,但人生哪能事事依赖他人?孩子总要独立。

一旦养成用压力鞭策孩子的习惯,也给孩子未来的生活方式定了调。

 

版权及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