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6种毁情商的读书方式,95%的人都在犯

2017-12-18 16:21 新东方武汉学校 高慕璇老师

早安新东方 第448期


阅读是一种美德,读书能够让我们吸取前人智慧,变得更加优秀。“人傻就要多读书”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很多人很喜欢读书,家里五花八门的书琳琅满目。每次见面,都是手不释卷,连吐出的气都带点书香味。


但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却从未见有任何长进,书中的道理和智慧显然没带给他们任何帮助。


这种“读书”显然是有问题的。


倘若我们只是把读书当做消磨时间,消遣自己的手段,那么自然可以不必对结果抱有期望。


但如果想要通过读书来提高自己,书也读了却毫无长进,就要警惕反省了。


因为再不改变,你很可能面临更加严重的后果:读书越多让你变得更傻!


“书读越多越傻”的例子在生活中并不少见--最典型的是多年中国应试教育,就指导出一批高分低能的书呆子。


在学校是学霸,天之骄子,到了社会工作上事情不一定能做好,偏偏还自视甚高,人际关系处理得一塌糊涂,这样的人相信大家都见过不少。


厚厚的眼镜镜片和额头的白发,并未让这类人的智慧有所增长,只不过使得“老学究”或者“书呆子”之类的名词愈发坐实。


但这并非意味着“读书”这件事情没有帮助,主要的问题在于:很可能他们读书的方法错了!


很多时候我们看不起“书呆子”,但其实大部分人在读书这件事情上,或多或少都会犯同样的错误。


下面,给大家列举6类最常见的读书错误,大家可以对照检查:


1.缺少规划



一般而言,我们主要读3大类的书:


第一类是专业类书籍,和你的工作内容息息相关;


第二类是你兴趣相关的书籍,如书法、绘画、钢琴、运动等等;


第三类是消遣娱乐类书籍,如小说、漫画。


这三大类书籍,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明确、清晰的读书规划。


比如你当下迫切需要提升工作技能,为此需要适当牺牲自己的兴趣和娱乐,那么读书时间占比上,可能一段时间只读专业类书籍。


假如你工作上已经没有任何问题了,那么花在兴趣、娱乐阅读上的时间比例就可以适当提高。


很多人犯的错误在于:读书太过随性,别人推荐什么就读什么。拿到什么就读什么。有时候又缺乏自控力,在娱乐阅读上耗费过多时间。


这样造成的后果是:貌似看了很多书,但又没学到什么东西。


2.为读而读



片面的追求读书的数量是很多新手容易陷入的“自我满足误区”。


网络上充斥着很多诸如《如何一周读一本书》,《如何一年读100本书》之类的文章。


在这种观点的误导下,不少朋友开始给自己安排阅读任务,并且为了达成阅读任务不择手段。


不可否认,对自控力比较弱的人来说,适当制定阅读任务有助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问题在于:


很多人很快陷入到一种为读而读的恶性循环中。


一方面,“每周读完一本书”或者“我最近读了好多书”这种感觉能给人带来很大的虚荣感和优越感,但同时也很容易让人忘记了阅读的初衷是提升自己,将阅读变成了一种攀比和追求游戏。


另一方面,真正的有效阅读应该是令人愉悦的,让人满足的。


死板的制定任务,明明状态很差也逼着自己去读书,只会让你倍感痛苦,甚至内心开始厌恶读书。


事实上,读书从来不是单纯得追求速度和数量。一周时间读完一本书,如果是娱乐消遣类书籍是完全有可能的。


但是如果是需要你深度理解和学习的书籍,这个时间可能远远不够。


有的时候,你把速度慢下来,把功利心去掉,你的收获反而更大。


3.没有思考



只读书不思考是非常多人读书的坏习惯。


为啥会这样呢?因为“读书”这件事情很简单,但“思考”会非常累。


在学校期间,我们身边不乏一些同学,每天看似非常勤奋的学习,但成绩却总是垫底。一方面固然有他们智力、底子方面的问题,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缺乏思考。


这种“努力读书”,其实是用表面的勤奋来掩盖本质上的懒惰。


对书中介绍的方法和道理,只知道死记硬背,但不会去思考背后蕴含的原理性、本质性内容。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我国的应试教育,就是典型的「只读书不思考」的教育类型。


通过题海战术,很多人把所有可能会考到的试题都背下来,考试很容易拿到高分。但并未掌握这些解法背后蕴含的思想,思考能力是比较差的。


考试,大部分题目都是有标准答案的,模式也相对比较固定,所以这种方法是非常有效的。


但是出了学校,我们会面临很多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所处的环境会复杂很多。


如果缺乏思考能力,很多学校里的“尖子生”就不知所措了,这就是所谓的高分低能。


4.不知变通


尽信书,不如无书。


但很多人把书里教导的道理、方法当成金科玉律,任何事情都以非常死板的方式去理解和处理,最后把自己变成傻瓜。


写书的人或许是专家,但绝对不是圣人。更何况圣人都会犯错,何况普通人。


我们读书,当然是为了学习书里的知识,但更多时候我们需要用批判性思维去读书。


a、如上所说,写书的人也会犯错,所以书里的内容不一定全部都是正确的;


b、书中讲的道理、知识、方法,都会有其特定的应用情景,并非所有情况下都适用,看方法的时候更要看这些方法什么情况下用才是对的;


c、我们所处的环境每天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同样的问题,或许已经有比书里介绍的方法更佳的解决方案。


带着上面3个态度去看书,我们才能更有收获,不会变成“读死书”的顽固分子。


5.不做笔记



不少人对自己的记忆力非常有自信,读书从来不做笔记。


他们可能不知道,古今中外,凡是在“读书”这件事情上出色的,几乎没有不做读书笔记的。


我们做读书笔记,并非只是简单的记录摘抄,更是对书籍介绍的思路进行深入的理解,而系统性的梳理。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才能真正“读懂”一本书。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忆力再好,过一段时间书里的内容也会变得模糊。


这时候如果我们再把书读一遍,又费时又费力,这时候回去看读书笔记,就是最好的温故知新手段。


6.不去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早在1000多年前,陆游便已经道出了读书的真谛:


唯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书中的道理,才能够将纸面上介绍的方法真正“为我所用”。


我们身边不缺乏这样的人:说起理论来滔滔不绝,确实让人感觉非常牛逼。但一旦开始实际做事,出来的结果和理论水平相差甚远,让人大失所望。


理论就是理论,实践就是实践,这两者有共通点,也有很多不同之处。


实践是理论具现化的表现,理论是实践抽象化的总结。


为了让方法有更广泛的适用性,理论总是会对现实做很多假设和简化工作,这个拿来做研究是没问题的,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去实践的时候就可以不考虑这些被忽略的因素。


理论介绍的同样一种方法,在100种实践环境中可能就要进行100次修正调整,而这些经验你不去实践是永远都学不会的。


以上6种情况,便是最多人在读书这件事情上犯过的错误。


以这样的方法和态度去读书,你的水平不但得不到提高,反而会越读越傻。


看到这篇文章,首先请自省,检查自己过往的读书习惯,看看有没有类似的问题。如果有,马上改正,你会得到很大的提升,真正体会到阅读的乐趣。


作者介绍:阿何,清华大学理工男,职场充电宝&唯库创始人,感性理性兼备的写作者,国内知名个人成长研究者,个人公众号:阿何有话说(ID:aheshiwo)(作者:阿何,推荐人:新东方武汉学校 高慕璇老师)


本期精彩推荐:


>>愿你一直美丽 ,直到暮年


>>COCO寻梦环游记:死亡不是人生的终点,忘却才是

我要投稿

北京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11-2020 Neworiental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 2011-2020 新东方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