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虚构照进真实
2018-08-01 18:12 新东方长沙学校 孙林老师
历史的车轮缓缓前行,从不曾停止。我们历经蒸汽机的轰鸣,迈向人工智能、虚拟网络席卷而来的新天地。
老顽童斯皮尔伯格更是在电影中为人类虚构了一个名叫“绿洲”的虚拟游戏蓝图。电影巧设彩蛋,当我们还沉迷于戴上虚拟眼罩挥斥方遒的快意时,在层层闯关中却渐渐明白电影的最终指向竟是生活的真实。虚构之于真实,两者似乎背道而驰。然而,当虚构照进真实,却是人类文明齿轮中缓缓向外突围的羽翼。
时光倒叙到70年代,地点切换到美国,正是越战如火如荼之际,一首歌曲传遍美国,仿佛驾着诺亚方舟飘然而至。
这首歌曲由列侬创作于甲壳虫乐队解散以后,名字很有意思,叫《想象》。“想象一下全人类,都在为今天而生活,想象这世上没有国家,没有谋杀也没有牺牲。”一切虚构皆源于真实,这种天真的虚构恰是对越战战场烽火连天的反讽。
歌者列侬纯净的心灵如同大水漫过后飘然而至的方舟,反映的正是人类自我救赎的真实。空灵高洁的声音为人类规划了一个美丽的梦,也给美国社会服下一剂良药,由此被奉为“圣经”般的歌曲。
茅盾曾经说过:“文艺是人生的反映,是时代精神的缩影。”文艺之虚构,恰是社会之真实,虚构是形式、真实是内核。
列侬的虚构,恰是美国社会现实的反讽,我们可以通过虚构的文艺去发现社会中懵懂隐藏的真实。而当虚构照进真实,正如同镜的正反面,折射出时代前行的光明。
韩国电影《熔炉》曾让我扼腕而流泪,作为小说改编的文艺作品,故事本身是基于现实的虚构。电影在赚足了观众眼泪的同时,更是掀起了“熔炉效应”,继而推动了司法的改革。
鲁迅弃医从文,笔耕不辍,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即以常人难以理解的疯子形象行文。虚构的文艺剑指真实世界的“吃人的历史”,其振聋发聩惊醒了多少青年为中国之崛起而奋斗!
放眼世界,《日瓦戈医生》表现出了俄罗斯的灵魂和真实;法国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巨著般的作品,也曾引起整个资产阶级的思索。
虚构,是人类文明前行中不可或缺的齿轮。然而一切虚构源于真实,源于发现真实的眼睛。如果没有对越战炮火的关注,人道主义的热肠,列侬何以创作出广为传唱的《想象》?如果没有对弱势群体的持续关注,黄东赫怎能拍出震惊社会触动人心的《熔炉》?如果没有对中国现状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中国文坛亦将缺少一名巨匠鲁迅。
历史的车轮缓缓前行,永不停止。正如文艺的虚构,正如虚构背后的真实,正如我们永不停止的,探索真实的心!
本期精彩推荐:
北京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11-2020 Neworiental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 2011-2020 新东方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