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背后的秘密:董卿活得有多难,舞台上的她从没告诉你
2018-08-22 13:27 新东方杭州学校 孟效轲老师(推荐人)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 书单 (ID:BookSelection) 由来自《南方周末》、博雅天下等媒体的资深媒体人共同打造,帮你筛选好书、过滤烂书,打开知识边界。
作者:小九
阅读,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董卿爱阅读,她在阅读中感动自己,也能把综艺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做的感动每一个观众。
十年前,倪萍对董卿说,不是每个人都会被派去战场,你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董卿说,我知道有上场的机会,就会有离别的时刻,所以,要竭尽全力。十年来,董卿始终没有停止阅读,始终没有停止成长。
“这是你的运气,也是你的机会”
多年以后,董卿在台下看剧本时,不知是否还记得1994年那个改变她命运的下午。1994年,浙江电视台招聘主持人,董卿陪一个朋友去考试,结果误打误撞自己却被意外录取。就这样,她开始了自己的主持人生涯。
真正让董卿小有名气的,是1998年她受邀主持一档新节目《相约星期六》。这档节目花式讨巧,再加上董卿清纯的主持风格,观众很快就接受了她,董卿也在主持人这条路上找到了自己的格局。
1999年,因为想要更大的舞台,董卿丢掉原本炙手可热的位置,毫不犹豫地跑去了上海卫视。到了上海卫视之后她才发现,这是串联节目,收视率一般,最初的一腔热血换来的是无所事事。
于是,董卿开始在家研读《红楼梦》和唐宋诗词。在往后的日子里,她会加倍感谢这段时光
令董卿没有想到的是,2001年,她拿到了中国播音主持界的最高奖项——第五届中国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金话筒奖”。在几乎没有一个评委认识她的情况下,竟然全票通过。董卿牢牢地抓住这次机会,拼尽全力离开上海,带着简单的行李来到北京。终于,在2002年,董卿把路走宽,她走进了央视,主持《魅力12》。
在董卿很小的时候,父亲就要求她做家务、读书、长跑,全方位锻炼她独立生活的能力。所以她的人生信条便是,做人一定要勤奋、刻苦才能改变命运。
2005年,当董卿第一次站在春晚升降舞台上,说出那句“中国中央电视台”时,她大概没想到,这个舞台她一站就是13年。
那一年,她32岁。第一次主持完春晚之后的董卿,很紧张也很兴奋。节目结束之后,董卿在后台问大家接下来想去干嘛。有人说爸妈在家等吃饭,有人说和男朋友一起跨年,也有人说和朋友们一起出去玩。
周围人群渐渐散去,最后只剩下董卿一个人。她回到自己的出租屋,拿出冰箱里的一盒速冻饺子,煮了吃。在后来很多年里,董卿都是这样,一个人一盒速冻饺子度过除夕夜。
作为主持界前辈的倪萍曾对董卿说过这样一段话:不管你现在多孤独,多寂寞,多么没有男朋友,多么没家,多么没钱,多么没爱,多么没有温暖,都特别值得。因为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做中央电视台这个综艺舞台上的核心,光亮最聚焦地方的主持人,这是你的运气,也是你的机会。
这段话,董卿显然听了进去。在往后很多年里,她全心全力,为自己热爱的工作付出一切。她把生命中的恋爱、结婚、生子,都放在工作之后,无怨无悔。
董卿曾经说过:我是一个一上台就会忘掉生活中所有烦恼和不如意的人,工作带给我的满足,别的东西无法替代,这种感觉持续了十几年。
骨子里的骑士格斗精神
在北京站稳脚跟之后,董卿一直想带父母过来一同生活,但被他们婉拒。她父母甚至不去现场看董卿主持节目,他们担心“到了现场会分散董卿的注意力”。她父母唯一一次在现场看董卿主持的节目是《欢乐中国行》,那也是董卿最后悔的一次。
那天,董卿父母坐了一个多小时的车到酒店,但是他们到达时却是董卿最忙乱的时候,他们被安排坐在酒店角落的椅子里。忙乱中,董卿感受到母亲的眼神一直在追随着自己,但自己却没办法陪他们说说话。
在瑟瑟寒风中,董卿的父母坐在小板凳上,听了三个小时自己不习惯的流行歌曲。在数万人瞩目的舞台上,董卿整场都没能找到父母的位置。
节目结束后,董卿的父母提着一个塑料袋在酒店大厅等她。董卿说:“你们在这住一晚吧,我们还可以聊聊天。”董卿的母亲却说:“不住了,你太累了,赶紧睡觉,我跟你爸先回去了。”董卿的爸爸将提了几个小时的塑料袋给了她。董卿打开塑料袋,当她看见自己中学时用的铝制饭盒,里面有妈妈炖的阿胶,还有几个小橘子时,眼泪夺眶而出。
一个人重复一种工作久了,加上最亲的人不在身边,难免就会产生职业倦怠。
2012年,董卿觉得自己遭遇了职业瓶颈期。在外人看来她事业如日中天,但其中滋味只有她自己知道。那段期间,董卿过得蛮痛苦的,当有节目交到她手中时,她突然觉得自己在做无谓的消耗和重复。很多节目,董卿已经不想再做了。
董卿说:在中央电视台安身立命16年,让我最骄傲的,是做任何事情都百分百的投入,但到2012年时,我发现自己做不到了。
2014年主持完春晚,董卿决定让自己停下来。她想要解决心中的困惑,于是她准备离开一段时间。那时,董卿整晚睡不着觉,特别恐惧,她不知道这个离开的决定会给她带来什么。
我们每个人在做重大决定之前都是忐忑不安的,因为时间对于每个人来说太过宝贵,犯错代价过于沉重。董卿也不例外,她甚至做好了最坏的打算:行业竞争那么激烈,离开后再回来,万一没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该怎么办?
董卿走到现在的位置,用了快20年,没有人知道这背后她付出了什么。曾经在她的内心,除了工作之外一切都可以不要。但是这一刻,她只想做自己想做的事。
父母和朋友们都反对她出国,但是董卿去意已决。她要让自己完全停下来,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想清楚到底该怎样面对接下来的人生。
2014年4月,董卿放下话筒,暂别央视赴美国南加州大学留学。董卿没有局限于自己已有的光环和地位,而是打破舒适区去追求一个不确定的未来。她的骨子里具有骑士格斗精神,不轻易满足,不轻易放弃。
董卿说过一句话:时间有限,要留给新鲜的东西。人活着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
足够坚强,就能抵达心之所向
如何找准自己的位置,并最大限度地将事情做到极致,这是董卿一直以来坚持的目标。有句话说得好,能坚持的人,全世界都会为她让路。
留学归来的董卿开始思考,国内综艺节目盛行,但除了少数能给人带来心灵震动外,大多数节目都成了流俗泥沼。什么样的节目才能引导文化、传播精神内涵呢?
2015年,已为人母的董卿经过一年沉淀,在2016年她带着《中国诗词大会》回来了,2017年,她又带来了新节目《朗读者》。
董卿说:“这两年,我哭过的次数比过去十年加起来还要多。”她口中的“这两年”,正是《朗读者》诞生的时间。从《朗读者》开始,董卿的身份不再是一个主持人,更是一个制作人、总导演。她要负责开策划会,写方案,还要立项,组建团队,寻找投资方跟合作公司。这是一个极其漫长而艰苦的过程。
她说,从小父亲对她很严苛,在她的成长过程中自己想要什么都要努力去争取,而且会坚持到底。她的韧性和坚持,从小就刻画在骨子里。
当有人问到董卿坚持做这份事情的初心是什么时,她说:我曾摇摆过,也动摇过,尤其是看着白发日益增多,身体累到想哭时,或者急到吼叫咆哮时,只是大家没有看到我这一面而已。我也有过很不堪那种状态,但是我从未想过要放弃,因为那是我的一份责任。
2016年11月底,在经过无数轮疯狂的谈判之后,董卿的新节目终于敲定了赞助商。但临到正式录制节目时,国外的灯光师和摄影团队却不愿意来了,然而投资方却要求2017年2月18日之前必须要见到节目开播。
那段时间,董卿整日整夜不眠不休地待在机房里。当时有记者在文章中这样写道:“作为观众的我已是疲惫,台上的董卿却依然情绪饱满。那天录制节目结束,是次日早晨7点钟,这样日以继夜的熬夜状态,最长能维持两星期。”
《朗读者》播出后,出乎意料地大受欢迎,一时之间刷爆了各大社交网络,第一期节目就在豆瓣上拿到了9.3的高分评论。不少重量级嘉宾在演播室里掉眼泪,很多观众也情不自禁地落泪。
董卿也在角落里默默流泪。她说:“我以为《朗读者》会是一个孤独的孩子,没想到出生时,星光满天。”
董卿就是那种台下十分努力,台上毫不费力的人。她曾在大年三十给设计师打电话,要求修改镶着一百多颗钻的礼服上的其中两颗小钻的位子;她曾在节目录制现场摔下舞台,髌骨受伤后,被送去医院前还要拿着台本和题库;她曾在节目录制后台,在等待间隙怕把礼服坐皱,就跪在椅子上,以保持礼服的最佳观感。
作家毕飞宇曾说,董卿是一个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结合得比较好的人,她在两者之间找到了自己的平衡点。而且,她是一个特别有勇气的人。
这个世界就是这么公平,不管你是男是女,只有你足够坚强,就能抵达心之所向。
坦然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曾有社交媒体这样点评过董卿:完美地诠释了中国传统的“知书达理”。
在《中国诗词大会》上更是有选手直接夸赞董卿“美人当以玉为骨,雪为肤,芙蓉为面,杨柳为姿,以诗词为心”。
这两年,董卿火了。很多媒体都争相采访她,问她怎么看待主持人这个工作?她的回答是:主持人应该是文人而不是演员。
后来,写董卿的文章逐渐多了起来,但是董卿觉得很多人其实把她过于神化了。她一直都认为自己也是一个犯过错误的普通人,而不是媒体眼中的完人。
董卿坦言道:其实早在2009年央视春晚上,她曾失误过。那是董卿在为相声《五官新说》出场报幕时,将“有请马季先生的儿子马东”错说成了“有请马先生的儿子马季”。晚会结束,当董卿知道自己的口误时,眼泪瞬间夺眶而出,因为,记住他人的名字是最基本的尊重。
那段时间,董卿承受了来自网友和观众的各种批评。在元宵节晚会时,董卿恳请导演组让她面向全国观众给马东父子和观众道歉。
祸不单行。在2010年元宵晚会上,董卿又误把欧阳修的名句“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里的“昼”字念成了“书”。剧作家魏明伦发现后第一时间通报给媒体,为董卿纠错。一时间,网友们纷纷指责董卿,董卿立刻向魏明伦发出了致歉信,同时也公开道歉。
正是这些教训,让董卿每次想起都羞愧不已。此后,她更加严苛地要求自己,每次出场都会提前了解情况,照顾每一位嘉宾。
毕飞宇是《朗读者》的嘉宾,导演组告诉他朗读前他与董卿的对话是8分钟,结果那天结束时他发现与董卿聊了一个多小时,整个过程中董卿完全没有打断他。
毕飞宇坦陈,自己是泪点低的人,那天的对话好几次都在想哭的情绪边缘,可是董卿却理性的不去推动他的泪点。后来,毕飞宇说:“我很感谢董卿,她没有把她的嘉宾推向窘境,她不会为了节目牺牲和她对话的人。”
在董卿身上,我们总能看到不一样的惊喜。她是一个视野不囿于当下,心里装着浩瀚大海的女人。既不固步自封,也不骄傲自满。
董卿刷新了我们对从容淡定的认知,随心所欲的淡定多么没有意思,准备到万无一失的自信才是真从容。
美人当以书为伴侣
把一个人活成一本书是董卿最大的魅力。
随着《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的热播,凡提及董卿,我们的脑海里便会浮现出“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诗。
董卿走到现在,除了父母给的世面,还有自己开拓出来的眼界。董卿的父母都毕业于复旦大学,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的她,从小在父母的影响下就爱读书。
在她读中学时,像《红楼梦》《基督山伯爵》《茶花女》《安娜·卡列尼娜》这样的名著,她隔三岔五就能通读一本。
董卿自己也说,她的记忆力很好,基本上什么东西她看一遍就能记住,还能概括出自己的东西来。
董卿说她最喜欢的作家是托尔斯泰,她说自己对俄罗斯的艺术情有独钟,因为那是一个充满苦难的民族,对苦难的描绘总是深刻而厚重。她喜欢读博尔赫斯的诗集,也喜欢叶赛宁的《我记得》。
环球人物杂志曾采访过董卿关于阅读的情况,她是这么回答的:“我基本上保持每天睡前1小时阅读,雷打不动的。很多人问我还能坚持吗,我觉得无所谓坚持不坚持,这是一个习惯。”
在董卿的卧室里没有电视、手机和其他电子产品。这让我想起了林语堂先生的话:当一个人拿起一本书,他立刻就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到另一个国家,或者另一个时代,讨论一个从未想过的问题。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你读过的书,会潜移默化地改变你的气质,未必你能出口成章,对答如流,但你眼里会有诗意,心里会有星空。
知乎上有个问题: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喜欢董卿?回答得最好的答案是这样的:因为做每一件事情,她都会拼尽全力。这是人的底气,更是温情。
她的高级来自内外兼修的智慧、岁月积淀下来的通透和无所畏惧的赤子之心。
很多年前,白岩松采访一位上海音乐学院的教授时问:“为什么在今天人们依然需要古典音乐?”那位教授说:“因为人性的进化是非常缓慢的。”对于文字和阅读的需求,也是如此。这个道理董卿懂得,我们也应该知道。
本期精彩推荐:
北京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11-2020 Neworiental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 2011-2020 新东方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