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何越爱越孤独
2019-05-09 09:36 前途出国 李明丽老师
家是港湾,可为何家会伤人?
爱意味着融合,可为何越爱越孤独?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走出孤独,都渴望与别人相爱。
但很多时候,这种渴望背后的潜台词是,因为我爱你,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你好,所以你要听我的,要按我的期待去回应,去做事。而所谓的“好的方式”则常常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
在这种逻辑下,相爱便成了强加,成为控制彼此的战争。因为这个缘故,我们都渴望爱,都爱过,然而,要命的孤独感却纠缠着这个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亲密关系成为咫尺天涯。
心理学家武志红的《为何越爱越孤独》帮助我们看见关系的真实样子,让真爱和自由重新回到家人、爱人之间。
以下是读完本书后印象较深刻的点。
一、拆掉自恋的墙
1、我们心中都有一堵自恋的墙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堵墙,它不可能坚硬到“足以抵抗一切打击”,但却具备另一个功能,将我们圈在其中,令我们看不见别人的真实存在,也令我们看不到更大的力量。并且,在自己构筑起来的墙内,每个人都是自恋的、扬扬自得的、自以为正确的。
所以,我们本能上都是抵触改变的,因为那意味着要拆掉这堵自恋之墙。只是反映到每个人所表现出来的方式不一样而已。
比如,一个人在做手术的时候,当被固定在病床上不能动弹,也不能说话时,她就会陷入前所未有的恐惧中:“好像自己要死了,甚至比死还可怕”,“好像一切都消失了,一切都不存在了。她胡乱伸出手去,却什么都抓不住,就像是自己溺水了,却发现周围连一棵可以起心理安慰作用的稻草都没有。”
为了对抗这种恐惧,她做了一件事情——胡思乱想,想象自己是待宰割的羔羊,而到底会有谁来救她。这样一想象,她觉得好受了很多。
然而,假若她不这样想象,不做任何对抗,而是听任自己沉浸在这种恐惧中,她最后就会得救。
事实的本相很简单,医生是帮她的,而她的恐惧中藏着被迫害的念头。她对周围所有人都有戒心,她潜意识中认定所有人和她建立关系都是为了攻击和控制她。
她有这样的念头,可能是因为她童年时有过这样的人际关系,她妈妈对她的控制欲望太强烈。同时,她妈妈还一直给她讲人多可怕,让她一定要加强自我保护。这些加在一起令她的心很容易处于“妄动”状态,认为“别人都是来害我的”。所以,尽管她意识上知道医生是来帮自己的,但潜意识里却认为医生是害自己的,并因而充满了恐惧。
这不仅是她躺在病床上那一刻的感受,更是她时时刻刻的感受。这种恐惧就像是一种背景音,一直弥散在她的内心深处,令她时刻都处于不安全感中。为了对抗这种弥散的恐惧,她会忙碌地做事,喋喋不休地说话,拼命地学习和思考,总之是不能停歇下来。如果停歇下来,这种恐惧就会将她吞噬。这也是我们生活中常常能听到的“缺乏安全感”。
假若她听任自己沉浸在这种恐惧中,不去做任何对抗,而是让念头或意识像水一样在心中流动,最后那一刻,她就会全然明白,这种恐惧到底是怎么来的。
怎么可以做到这一点呢?不做任何抵抗,不要抵抗改变,让心中的念头自然地流动。这时,我们会发现念头一个接一个,但当念头可以停歇时,真相会自然映现,也就能看到真实的自己,不再抵抗改变时,也就能拆掉自恋的那堵高墙了。
再者,以下的也是常见的有着“自恋高墙”的例子。
2、很多父母看不到孩子
很多家长习惯在升学、工作和婚恋等关键时刻干涉孩子的事情,不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做选择。他们意识上会说,这是紧要关头,孩子的人生经验不足,他们的经验很重要;但潜意识上,根本不是这么回事。潜意识上,他们真正担心的是失控的感觉;他们惧怕孩子的发展轨道不在自己掌控之中,也担心孩子变成一个真实的、有自主意志和独立判断能力的人,从而不再是他们幻觉中的小孩。
然而,事实上,很多家长是不知道自己想要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自己幻觉中的孩子的,毕竟有着高度自恋的人是不会承认自己的自恋的。
尽管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和某个人相爱,甚至渴望“合二为一”,但只要我们还生活在自恋的幻觉中,我们就不可能与别人建立起真正的关系。
3、喋喋不休的人只对自己感兴趣
两个人都喋喋不休地说话时,看起来是他们彼此理解,但这常常是一种假象,他们其实看到的都是自己,我在你的讲话中索取我“小我”的养料,你在我的讲话中索取你“小我”的养料。因为两个人的“小我”貌似很像,所以两个人都以为遇到知己,但这不过是遇到了自己的投射而已。
比如,我们常常会看到两个妈妈聊自己的孩子,A说第一句,B接第二句,A接第三句,B接第四句……她们都是在分别讲述自己的孩子,根本没有理会对方的话语,但其内容却丝丝入扣,连接得仿佛天衣无缝,在听的人大觉惊讶,她们两人却已彼此引为知己,深恨相识太晚。
她们说的越是高兴,就越是对对方不感兴趣。真实的是,他们各自说的很畅快而已,自己眼里只有自己,没有对方,沉浸在自己自恋的幻觉里。
那么,怎样才能走出自恋的幻觉,拆掉那堵自恋的墙呢?下面一些简单的办法可以发挥一些作用。
首先,去认识自己围绕着自恋所建立起来的自我实现的预言。
每个人的内心中都藏着很多自以为是的想法。甚至可以说,我们每一个比较稳定的想法都是自以为是的,并且,对这些自以为是的想法,我们都有一定程度上的执着。因此,我们会去做一些莫名其妙的努力以捍卫自己的这些想法,而一旦觉察到这些想法,觉察到这些想法上的自以为是,以及我们对它们的执着,就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放下它们。
我们所执着的一切看法中都藏着类似的扬扬自得,如果能清晰地捕捉到这种扬扬自得,就可以部分地放下了。
其次,去认识自己的幻觉被打破时的恐慌和愤怒。
如果知道愤怒从哪里来,就可以少发脾气了。如果意识到自己恐慌的含义,就可以少去控制别人了。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就是去认识我们为什么会执着于那些想法,为什么它们会成为形成我们自恋幻觉的养料。
二、为何我们越爱越孤独
我们都想做好人,并想用好的方式对待别人。一个人越重要,我们就越会用自己所懂得的最好的方式去对待他。比如,父母对待孩子就是这样。
然而,我们这个所谓的“好的方式”是有问题的。并且,我们使用“好的方式”时,有一个隐藏的逻辑:“我对你这么好,你应当回报我”,而且还渴望对方用某种特定的方式给予自己回报。
如果对方不仅给了自己回报,还恰恰用的是自己所渴望的方式,我们就会觉得这个人真爱自己,否则我们就会失望。
这也就能理解为什么有的父母就喜欢用自己觉得对孩子好的方式干涉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了,而且希望孩子可以用自己想要的方式回报自己,比如优异的成绩,骄人的履历,出色的工作成绩,自己认为是美满的婚姻等。
我自己就是深深的经历过这样的事情。高中之前父母对自己的成绩关注度不高,成绩一直也很好,而且学的也很轻松。可是高中开始,父母就开始高度关注我的成绩,这个时候自己的压力突然就大了很多,被压得喘不过气来。随之而来的就是身体变得虚弱,成绩也开始波动不定。那时候觉得就是自己压力太大,现在回想起来,就是突然的高度关注加之原本的高考压力导致的精神高度紧张,太关注成绩反受其累。
而很多家长其实从孩子出生开始就对孩子给予了高度的关注,这个关注其实就是上面说到的“希望孩子按照自己既定的方式回报自己的控制”,孩子身在其中是很难挣脱的。
同样的,父母执着于这样的渴望,孩子也会执着于类似的渴望。当两个人的渴望契合时,所谓完美的情感就出现了,然而即便如此,我们看见的,往往也只是自己,没有看到对方真实的存在。
如果渴望不契合,最终导致的就是亲子关系恶劣,父母的爱成了孩子的负担,孩子不以父母渴望的回报方式的回报也成了父母的负担,便越爱越孤独了!
所以,我们要做的是爱真实的对方,而不是自己想象的样子。
本期精彩推荐:
北京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11-2020 Neworiental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 2011-2020 新东方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