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米安:彷徨少年时》:每个人的生命都是通向自我的征程
2019-05-15 14:52 新东方杭州学校 孟效轲老师
在读《德米安:彷徨少年时》这本小说前,我对黑塞没有丝毫的了解,也从未读过任何一本他的小说,这让我在读时抱着强烈的好奇心,想要看看这本书究竟有怎样的不同之处。
让我感到意外的是,这部小说很短,剧情也谈不上跌宕起伏,但就是有一种难以名状的魔力,让我陷入进去,和主人公一起开心、失望、担心、恐惧、怨恨、希望,仿佛自己又回到了少年时期,重新长大了一次。这种奇妙的感觉让我久久不能释怀,使我迫不及待想要了解这个让我在一本书中拥有如此丰富的情感体验的作家。
黑塞是诺贝尔文学奖、歌德奖等诸多奖项获得者,他的作品在全球畅销,被译成53种语言,译本就有742种之多。在文学史上,有两个人,曾对黑塞赞誉有加。一个是世界大文豪雨果,他说黑塞是浪漫主义最后一个骑士。雨果这里说的浪漫主义是文艺创作的一种手法,主要是体现创作者从心出发,抒发心目中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另一个赞誉黑塞的人,是同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托马斯·曼,他说黑塞代表了一个古老的、真正的、纯粹的、精神上的德国,他的写作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和对人类的爱心。黑塞的创作真正继承了德国文学的浪漫主义,世人称他为“新浪漫主义者”。
我们可以适应这个世界的复杂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描写了少年辛克莱从小到大的一些心路历程,出生并成长于“光明世界”的辛克莱,偶然发现了截然不同的“另一个世界”,那里的纷乱和黑暗,使他焦虑困惑,并陷入谎言带来的灾难之中。这时,一个名叫德米安的少年出现了,将他带出沼泽地,从此他开始走向孤独的寻找自我的征途。之后的若干年,“德米安”以不同的身份面目出现,在他每一次孤独寻找、艰难抉择的时候,成为他的引路人。
光明的世界在辛克莱的眼中是他成长的家庭,他的父母,兄弟姐妹是他童年的陪伴者与守护者,给予了他无限的关爱,这让辛克莱误以为这个世界充满了鲜花和掌声,是一个洁净无害的天堂,直到坏孩子法兰兹的出现,让他第一次看到了这个世界的背面,交织着暴力与谎言,充斥着阴暗和堕落。
而这只是故事的开始,偶然瞥见世界的全貌对于少年辛克莱来说并不是一个好的开始,就如同温室里的花朵从未经受过风雪的摧残,现在却要将其移植进入荒凉贫瘠的戈壁沙漠。于是他开始对这个世界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恐惧,甚至怀疑自己继续活下去的意义和价值。这件事情彻底击碎了他的世界,瓦解了他赖以生存的心灵土壤。
人的一生有许多分叉路口,但真正重要的只有那么一两个。我们在这一生中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但能够对我们人生产生影响的寥寥无几。仔细想想,年少时的我们似乎都经历过辛克莱式的困境,少年时期,生活就是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的往返奔波,老师和父母主宰着我们的生活,我们时常会将自己犯的一点小错误不自觉的在心中放大,于是想尽办法撒谎逃避,或是静静等着事发或逐渐淡去。
少年时,构成我们大多数人生活的世界是线性单一的,是稳定安逸的,因此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就像是井底之蛙眼中的世界,狭隘并且片面。可这个世界的真实面貌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远远超出我们的控制范围。当我们慢慢触碰到世界的另一面时,我们会开始对原本惯性的生活产生怀疑,开始想要试图改变并掌控自己的生活状态。这种感觉,刚刚步入社会后的我们,一定都深有体会。
这个世界上有珍贵的、无与伦比的人,但是这世界上也有许多并不独特、出色的人。他们都同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并且,一起构成了这个复杂的世界。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上,没有人能真正读懂一个人,每一个人都很孤独。这个世界是两面的、复杂的。每个人的心理也是同样的复杂,那些彷徨失序、冲突挣扎无法为外人所知,却真实的存在于我们的心上。而这种复杂,既是痛苦,也是才能。我们每个人只有在认清自己复杂的心理真相之后,才能与自己更好地相处。
我想,保持开放的心态,保持思考,每个人都可以适应这个世界的复杂,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
与世界唯一的自己相处
“我常常幻想未来的景象,梦想自己可能会成为的角色,或许是诗人、预言者、画家等等。然而这些都不算什么。我存在的意义并不是为了写诗、预言或作画,任何人生存的意义都不应是这些。这些只是旁支末节。对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无论他的归宿是诗人还是疯子,是先知还是罪犯,这些其实与他无关,毫不重要。他的职责只是找到自己的命运,而不是他人的命运,然后在心中坚守其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所有其他的路都是不完整的,是人的逃避方式,是对大众理想的懦弱回归,是随波逐流,是对内心的恐惧。
我曾经认为,一个人诞生在这个世上所履行的天职,是用上天赋予他的才华去做只有他能做到的事,所以每个人都会有天赋的角色,将它付诸于职业、事业,挑战生命潜能的实现。我也向往着用那些终极共通的理想对这样的人生赋予意义,知识与文化的传承,对未来的希望,对进步的信仰,对人类有朝一日能够创造出一个充分实现自我的社会的理想……止步于此,已经可以构筑一个令人安心的理想主义的图景,甚至可以称为信仰。和所有的信仰一样,只要相信,放弃一己之念,将自我等同于群体,就可以解脱个体的苦恼。理想,也许是逃避孤独最冠冕堂皇的借口。只是这幅令人安心的图景中,总有那么一点不稳的地方,那就是你会发现,找不到自己了。
少年时期的辛克莱习惯了家庭的保护,在这样严密的保护伞下,他不自知的隐藏着真实的自我。在家中,他乖巧、整洁,有良好的习惯。每天早晨要唱赞美诗,每年会庆祝圣诞节。他接受了这一切,这种毫不费力的生活方式,也接受在这种生活方式下的自己。这种适应,让他一点点消耗自我,逐渐迷失自我。因此走出这个环境时,辛克莱开始撒谎、吹牛,甚至效仿那些粗鲁的行为,他看起来和之前判若两人。活在恶人法兰兹的威胁之下,表面上看来,他恐惧的是法兰兹,但这一切原本没有这么荒谬,他本可以坦白,他恐惧的本质是无法与自己相处。
因此在后来,他经常会无意识的回到童年相同的恐惧、黑暗之中。他终于发现,在无法做自己的时候,他常常会感到恐惧和疲惫。尽管如此,辛克莱依然感激和管风琴师皮斯托利斯、德米安以及夏娃夫人在一起的时光。但是他清楚的知道,在内心支持他的不是他们的聪明才智、知识、特长。让他真正感到满足的,是他自己内在的进步。他在与黑暗世界对抗的过程中,在与自己的恐惧与焦虑争斗的道路上,自我的思想与意识不断的成长壮大, 他前行的动力更多的来源于自己,而不是他人或是环境。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通向自我的征程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通向自我的征程,是对一条道路的尝试,是一条小径的悄然召唤”。
始终自认是理想主义者的我,在这些话面前也隐隐动摇。也许我所追求的理想,不过是自己赋予自己的虚荣心满足的借口。我不愿,甚至也不曾真正问自己,人为什么而生存。这个问题对我并不构成问题,我只是为了生活而生活。拥有一个值得骄傲的理想,并且知道自己切实为之努力,这样的人生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也许已是可以满足和羡慕的了。 只是我想知道,这样的满足背后是否也是一种怯懦,一分虚伪?
在这个世上,最让人敬畏的恰恰是通向自我的道路。这条道路很艰难,因此,也很空旷。许多人不愿意走这条道路,看起来依然生活的很好;有一小部分人想要做一点小小的尝试,于是朝这个方向走了几步,确认自己无能为力后转身离去,然后做上无法通行的标记。只有几个人,顶着质疑的目光,忍受着无法言语的痛苦与孤寂,坚定又缓慢的前行着。我无法说哪种选择是最好,更无法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评判哪种人更加高尚,我就走在第一条道路上观望着,掂量着自己,我不知道是否有勇气走上第三条孤独而漫长的道路。
爱因斯坦说,追究生活目的是没有意义的事,一定要说,那只能说人是为了他人而活。稻盛和夫则说,人是为了成为一个比降临人世之初更好的人而活的。我敬仰那些拥有自己生存信条,并且能将其贯彻一生的人。但是他们找到的是他们的答案,而不是我的答案。对于个人而言,听智者再多的箴言也不及迈出探索的最粗浅一步。
每一条通往自我的道路都是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路,除了自己以外没有任何人能替你找到。也许这是人生唯一有意义的征途。不管它通向哪里。
本期精彩推荐:
北京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11-2020 Neworiental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 2011-2020 新东方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