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浮生六记》:浮生难得是清欢

2019-08-01 20:58 新东方上海学校 王玫老师

早安新东方 第448期


如果以六篇笔记来囊括你的一生,你会选择哪六件事?


起初买这本书的缘由,是在封面上的一句话“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曾过于执迷眼前之事,徒增烦恼,向往古时文人潇洒不羁的心境,挥笔间洞悉人生百态。


我想以我二十几载的阅历,并不能完全读懂浮生若梦这个词,却也在作者的文章间,粗粗领略到了他对于人生的感悟,对我参悟现在的局面有一定益处。抱有如是心态,开启了阅读。


何为浮生,古代老庄学派认为人生在世空虚无定,故称人生为浮生。清代乾隆年间,文人沈复离家漫游,所著《浮生六记》,在游历期间,追思过往,记录生活。浅显的比喻,就像在看清代文人的朋友圈,看他夫妻举案齐眉,插花品茗,游历人间。文章的基调大多是闲情逸致,对妻子早逝的缅怀,让人既心疼又欣慰,即便命途多舛,依然可见文人的胸襟与见地。


其一闺房之乐,是沈复与妻子陈芸的伉俪情深,主角是芸。


作为长女以自己的绣工补给家用,依然积极乐观,聪慧如她自学文章,而有后来与文人沈复的惺惺相惜。人的一生有很多向往的生活,于芸而言,嫁与沈复,是作为女子的被动选择,然婚后对生活的经营,便是主动选择的结果。为女子,困于家中,渴望领略人生百态,向往山川百景,婚后也受夫君的怂恿,女扮男装逛庙会,与夫君、歌妓夜游太湖。或许她仍然只是一个被世俗礼仪桎梏的闺中妇人,却始终追求着精神上的自由,独立不失主见,以她的人格魅力深深影响着沈复,以至病故后,沈复对她情深依旧。


折射到现实,我们比古代女子有太多的选择,但同样也增加了迷失自我的几率。不过,道法自然,无论是古代还是如今,所有的规律都有迹可循,首要的一点便是遵从自己的本心。


其二生活之趣,我的理解是源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与想象。


概括来说,本章介绍了作者的两个兴趣爱好,爱花与爱聚会。爱花,不仅是时节性赏花,也包括对养花,对盆栽花艺的研究。爱聚会,便是文人间的酒会,以赏花等为由,作诗作赋。


作者家中清贫,想要养着生活中的两大兴趣,其实也捉襟见肘,而芸总能有办法,时时给人以惊喜。比如自制活屏风,用木稍与攀爬的绿植,微风浮动,既风雅又实用;比如野外赏菊,想边赏花边饮酒吃热食,而苦于附近无酒肆,芸雇了街上卖馄饨的担子,事先做好了吃食(担子上炉火热热),温酒烹茶,实在是夫唱妇随的妙人。


就像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生活,不同的人,过出来不同的滋味。




其三,尽人事,听天命。


不是无所作为的听天由命,而是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后,以平和的心态顺其自然,以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即便是回忆录,依然能感觉出作者与前两记截然不同的情绪,由于慷慨助人导致祸端上门的无奈。发妻芸与公婆闹僵,两人被赶出家门,芸与儿子相继去世,一环扣一环,善因酿成苦果,不悔于善举,却悲痛于芸的离世。


境遇也许不能主动选择,善良却可以。人生路道阻且长,可能当时觉得了不得的事情,多年后回首,不过是漫漫长路上的一个分岔路口而已。


我想46岁的沈复在写下《浮生六记》时,回顾自己的一生,或潇洒游历,或夫妻情深,或贫于生计,看着自己在一个个分岔路口,走向了既定的轨迹。我猜测他的心境,应该也是随着一生的起伏而感慨,而后归于平静。从幕僚起洞悉官场的黑暗,转而从商又血本无归,再复而从事幕僚;在生活上经历发妻早逝、中年丧父、继而小儿早亡,悲欢离合,可谓是跌宕起伏。可即便是穷困潦倒找老乡借钱的归途中,亦不忘独自游历虞山,抒发心中之感,所谓苦中作乐,追求精神上的自由。


我始终相信文如其人,在旁人眼里是如何曲折、愁苦的一生,于他而言,也许是自得其乐,不枉此生吧。即使前路坎坷,仍坚守本真,相信选择善良的力量。也相信最打动人心的是真实,于读者而言字里行间的共鸣,像陈年佳酿,越酿越香,十年百年不变其宗。


无论是得意于职场顺风一路攀登,或是无力于人情社会步履维艰,如何保持初心、实现自我价值?世道的艰难之处在于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所以,想清楚什么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为此能牺牲什么,顺境不心生懒惰,逆境不怨天尤人,以学习充实自我,其他的就交给时间,相信未来。


本期精彩推荐:


>>千万不要对孩子说,你只要学习好就够了


>>人为什么要努力工作,这是我知道的最好答案

我要投稿

北京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11-2020 Neworiental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 2011-2020 新东方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