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朝圣》:裁出生活的留白

2019-09-19 17:42 新东方长沙学校 殷艺文老师

早安新东方 第448期


《一个人的朝圣》是一本特别的书,它讲述了一个“出发与到达”的故事。不同于《在路上》和《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一个人的朝圣》的主题是“为了回归的到达”,是将错位人生扳回正途的尝试。不简单的故事,描绘了简单的真心,给我带来的思考更是超越了故事本身。


《一个人的朝圣》讲了一个简单的故事,65岁的英国人哈罗德,收到了一封来自二十年未曾谋面的老友奎妮的信。奎妮借信告别,说自己已经得了无法治愈的癌症,将会在不久后了却余生。而哈罗德这时回想起来,二十年前奎妮帮了他一个大忙,因此丢掉了工作,但是这二十年来,他连一句谢谢都没有说过。于是,哈罗德踏上了旅程,他拿着给她的回信,走过一个又一个邮筒,整整走了87天,共计627英里的路程,走到奎妮的病床边。


整个故事围绕救赎展开,而文中以完成临终遗愿为前提的旅行就是一种隐喻。在整段充满自我救赎的旅程中,故事主人公正在逐步寻找自己的初心,换句话来说就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人生体验。


刚刚踏上旅程时,主人公一身轻松,没有任何包袱和行囊;然而随着旅程的进行,身上的东西也随之增加,行李、伴手礼、旅伴、经历等都旅途是不可割舍的部分。他在旅途中收获了友情、名誉和地位。但是即将到达终点的时候,他又不得不将他珍爱的人和回忆一一放下,从只身一人到孤独前行到充满羁绊,最后又卸下包袱选择化繁为简。


哈罗德在徒步方面没有过多专业技巧,对于行走过程中的线路、时间安排和装备没有过多考虑,可以说在他年轻的时候就不是一个对事情充满热情的人,在他的记忆中就没有任何事情能让他印象深刻。对于这次旅行,他没有过多准备,只是想到昔日友人奎妮罹患癌症,他便打算出发。哈罗德并不在意两人之间的漫漫长路,即便翻山越岭、漂洋过海,自打这个念头出现,他便下定决心了。


仔细想想,这种看似冲动的行动,大多数人都无法做到吧?


“在路上”常常被认为是一个哲学意味颇浓的命题,因为“走路”是我们自诞生以来,最早学会的技能之一。但随着人的成长,面对慢慢的人生长路,我们不知道它通往何处,我们又将要面对什么。在这条路上,我们焦虑、疲惫、孤独,我们终于明白,无论是否有亲人陪伴,这条路我们必须一个人走下去,终究无人与我们同行。走着走着,我们早已忘记了初学行走时的快乐,就像爱和拥抱一样,我们以为这是我们的本能,可是这些简单的事情却让我们疲惫不堪,它们早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有一句话传得特别广:我们大多数人,都活在一种平静的绝望里。或许生活就是这样的,当你以为生活让人绝望而停下的自己脚步时,恰恰是你停滞不前的决定粉碎了所有希望。


对于每个个体而言,我们都是这个世界的观光者,我们生活在一个快速发展的和平时代,对生活的失望永远来自于我们自己的取向。你最早想做的那些事,慢慢地,你会发现好像必须对生活妥协不能去做了,这种哀苦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这也是我们必须要改变的东西。


我们完全可以像哈罗德一样,跳开这样的生活,迈起步到外面去。哈罗德的旅程是平凡却令人震撼的,他遇见了各种人和事,也遭遇了不少实际的困难。他有过怀疑和动摇,也有过不耐烦与焦虑,但最终他表现得比他以为的更坚定。一路上,他坚定地走着,好像等了一辈子就是为了离开那张椅子,走出去,走在路上。这不就是我们的人生吗?


书中也说了一个比较简单的道理:“要认识自己最好的办法就是跳出自己画的圈圈。”不是所有人都能有机会重走一遍人生路,去弥补我们的内疚与过失,找回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问题是,在我们还能爱的年纪,为什么不去呢?别说来不及,你知道的,只要你愿意,一切都来得及。


裁出生活的留白,填补未尽的遗憾,就是我们在当下唯一能做的。生活是见微知著的,微小的改变都蕴含着无穷的意义和力量,关键就在于,是否具有如斯的勇气,来跳出自己的舒适圈。生活的艺术,是在满足与绝望之间谋求平衡,这种独特的动态平衡,正是生活的本来意义。不要忘了,只要不曾停下脚步,生活依旧充满希望。


本期精彩推荐:


>>如果不从这一刻开始幸福,你将来也无法幸福


>>优秀的阅读是有力量的

我要投稿

北京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11-2020 Neworiental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 2011-2020 新东方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