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生》:阅读李开复
2020-07-02 18:09 新东方南通学校 杨彦老师
阅读了李开复先生的《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感慨良多,想必从云端坠落人间是什么滋味,开复先生更有体会。
26岁被全美计算机排名第一的卡内基-梅隆大学破格授予教职,陆续在微软、谷歌、苹果这三家在世界科技领域引领潮流的公司担任要职、入选《时代》杂志年度百大风云人物.......李开复人生的前半场可以称得上是顺风顺水,人生的履历也是光鲜靓丽。但在52岁生日前被确诊为淋巴癌四期,原本顺遂的人生好似连红灯都没打就要匆匆完结,不安、不甘、恐惧、焦虑给开复先生当头一棒,而他也从微博上被数千万人追捧的“青年导师”,转眼就变成需要在生存面前战战兢兢的普通人。连开复先生自己也不禁感叹今夕何夕、情何以堪。
境遇至此也让人深思,人生的意义究竟为何?或许这样的问题我们每个人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都有过自己的考虑,但在一个将死之人面前,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显得尤为迫切。
之前在开复先生眼中最重要的“最大化影响力”、“世界因我而不同”的人生信条,在生命与健康面前好似一文不值,暴露在眼前的是对自己过去人生追求的审视。扩大影响力、改变世界的想法,看似正面而高尚,细想下来何尝不是一种变相的追名逐利呢?仔细想来,一帆风顺的人生带给自己的除了光辉与荣誉外,也在暗暗滋生傲慢与自命不凡。“世人皆醉,唯我独醒”,俨然将自己置身众生之上。用开复先生自己的话讲就是失了“地气”,心里执着的是来自于潜意识里的“傲慢”,追求的不过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在彻底失去了健康后,现实也给自己上了最坏的一课,在自己多年每天15个小时连轴转的工作后,身体也向自己做出了最后的抗议,而开复先生也不得停下来,补修死亡学分,抓住最后的希望向死而生。
重新说回生命的意义。开复先生致力于推动社会的变革,针砭时弊,一方面看确实是好事,但从另一方面看,自己的着眼点都是社会与人性的负面。个人于世界而言何其渺小,自身努力也相对有限,企图以一人之力逆转全局,其难度可想而知。
我从不怀疑世人无止境的恶念,也正如我始终不会怀疑世人也心存善意一样。反观善恶相对,没有恶念的黑暗何谈善意的光辉。一座森林中有狮子和大象,也会有蟑螂和老鼠,各自都有其存在的意义。不要企图去消灭黑暗面,尝试着去接受它,而事实上你也不得不去接受。也许这样的想法会让人觉得太过消极,但是我们所能做的是去自己去行善而非作恶,这样你的眼前所呈现的始终是正能量。不要苛求自己能够去影响、改变多少人的想法和行动,做好自己、完善自己、成就自己已然不易。如果可以顺便影响别人自然最好,如果不能也不必强求,不过是缘分没到而已。
在病后,开复先生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将没有遗憾的人生定义为以下几点:
1)拥有健康;
2)创造“难忘时刻”;
3)尽力做好自己,不必改变世界;
4)活在当下。
在历经人生起落、死亡洗礼后,洗尽铅华,在半百之年重新将人生的权重进行分配,需要的是重生的智慧,付出的是巨大的勇气。人们总是感慨人生如戏、世事无常,需要做的就是珍惜现在,把握时间,但又有多少人可以认真地将这件事放在心上?更多的人总是远望光明的未来,手头在做的却是各种琐事,永远将“紧急”的事摆在“重要”的事之前,花费大把的精力在细枝末节的事情上,心中念念不忘目标,却天天都在原地踏步。所做与所求尚且南辕北辙,又有何资格苦叹命运不公!
努力成就自己,关爱你爱和爱你的人。记住你即将死去,或者说你正在死去,你所能做的只有把握现在,做好自己。
康复后,开复先生的这一转变也在另外一个层面上改变了他的人生。在真正领会到生命的渺小和脆弱后,将重心放在家庭与公益,关注身体健康,控制工作节奏,不强求影响别人,更看重与人沟通的质量。再也不像以前将行程塞得满满,和人聊天前还需要经过细细地筛选。令人惊讶的是,不仅创新工坊的发展更加蒸蒸日上,以往自己忽略的亲情、友情、健康也纷至沓来。到头来发现,原来“紧急”的事情也没那么紧急,“重要”的事情无论何时都很重要。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向死而生,这存在运气;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在与死亡擦肩而过后重新站起,这需要勇气。开复先生重修的死亡学分是一次警醒,因为,虽然我们的时代鼓励多元化的价值观,但是人们在追求自己的目标时,很容易将理想与“成功”划上等号,而一旦划上等号后,伴随成功而来的名望、地位、金钱、荣誉很容易让人迷失双眼,从而进一步将理想与这些诱惑轻易地等同。自己已然在不自知间舍本逐末,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远。就如开复先生所言,你所能做的就是完善自己,珍惜已有,其余的一切不用太过在意,有且尚可,无需强求。
在生命结束时,你所拥有的一切都将留在世上,唯有灵魂跟着你走下一段旅程。人生不是物质的盛宴,而是灵魂的修炼。你所要做的是使它在谢幕之时,比开幕之初更为高尚。
本期精彩内容:
北京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11-2020 Neworiental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 2011-2020 新东方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