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人的悲歌》: 美版 “寒门再难出贵子”
2020-07-09 15:38 新东方济南学校 王晓老师
这本书是一位前辈推荐让我读的。她说:“你是老师,这本书和教育有关,建议你读读看。”
单看这本书的名字,很难会和教育类书籍产生联想。抱着对这位阿姨的信任,我打开了这本书。
当翻阅完最后一页时,忽然有一种感觉:这本书简直是美国版的“寒门再难出贵子”。同时也由衷地感慨:全球化的并不仅仅是经济文化,也包括共性问题。
这本书所写的不止是一个美国少年、一个美国家庭遇到的问题,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普遍性问题。
这本书是一位31岁年轻人的自传,就像作者万斯所说的那样,“我才31岁,还没有取得什么伟大的成就,至少还没有那种值得一位陌生的读者花钱来读的成就”。在万斯看来,这31年的人生历程中,做过的最棒的事就是从耶鲁法学院毕业。而为什么写这本书呢?作者解释道:“ 我之所以写这本书,并不是因为我取得了什么不平凡的成就,而是因为我做的事虽然非常平凡,但大多数像我这样长大的孩子都做不到。”
像作者“那样长大的孩子”是一群什么样的孩子呢?
用作者的话说,就是一群生活在社会转型期的乡下孩子们。
万斯生活在铁锈地带(指美国一些曾经繁荣但如今已衰落的地区),这里曾经是作者的祖父母辈实现美国梦的地方。祖父母们从乡村走出来到小镇,工业化驱使他们成为工人,过上了中产阶层的生活。可是等万斯成长起来的时候,社会已经开始进行产业化转型,工人阶级的工作机会不再那么俯仰即拾,那些没有大学学历的人很难找到支持中产生活的工作。与此同时,生活在这些地区的孩子也更难接受到更高层次的教育,大部分孩子读到高中便结束了学业。
“为什么除了我以外其他高中同学一个也没考上常春藤名牌学校?为什么像我这样的人在美国精英群体中少得可怜?为什么家庭矛盾在像我那样的家庭里如此普遍?为什么我会觉得耶鲁、哈佛这样的地方遥不可及?为什么同样是成功人士,感受会如此不同?”
这是从作者少年时期就困扰着他的问题。
作者在本书的前半部分中,一直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描绘一个乡下孩子是在怎样的环境下成长的。
母亲未成年怀孕,没有完成学业,混乱的感情生活使其一次次走进走出婚姻,甚至还染上了毒瘾。极端情绪常伴母亲,这让万斯在少年时期生活在颠沛流离之中。幸运的是,万斯还有深爱他的祖母祖父。可即便如此,万斯的少年时代仍然充满了各种大呼小叫,鸡飞狗跳。
这样的家庭氛围并不是独此一家。万斯家的周围,那些小镇的邻居们,都已对这样混乱的生活环境熟视无睹,因为这就是转型时期的乡下人的日常。在这里不是“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而是家家都不知道该念怎样的经。生活在这里的他们并没有作恶,只是面对大环境的转向无所适从,不知所措而已。就像作者说的“这本书中本没有什么恶人,有的只是一群寒门的乌合之众”。
万斯通过自己的努力考进了耶鲁大学的法学院,并成为了一名律师,成为了一名出走的乡下人,实现了阶层的向上流动。可是当他回望成长之路时却发现,像他这样成功的案例着实凤毛麟角。大多数的美国工人阶级面对的都是摆脱不了的,并且呈代际传递的贫困生活。所以他想通过这本书让人们了解“穷人的生活到底发生了什么,以及精神和物质上的贫穷会对穷人家的孩子造成什么样的心理影响。”
而即便是已经实现了阶层跨越的万斯却仍然能感受到过去经历烙在他身上难以祛除的印记。它们仍然在后面追赶着他,如阴影一般不曾离去。让他即便处在“成功人士”的圈子里,仍然会在某个瞬间感受到,“我和他们是不一样的”。
万斯的遇到的问题绝对不单单是一家一户的问题,而是当下美国,甚至全世界都会遇到的一个问题。
“等到多年以后我才明白,没有哪一本书,哪一位专家,或是哪一个领域能够解答现代美国发生在乡下人身上的问题。我们的悲歌无疑是一个社会学上的问题,但同时也与心理学有关,与社区有关,与文化有关,与信仰有关。”这是万斯在书中所写下的思考,答案仍在找寻之中。面对这样一个错综复杂的问题,任何个人或群体都无法迅速给出一个尽善尽美的答案。但是,至少有这样一本书,一个真实的故事,能引领我们去认识并思考这个问题,也是值得庆幸的。
本期精彩内容:
北京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11-2020 Neworiental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 2011-2020 新东方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