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命中的那些日子》: 俞敏洪的奋斗进行时

2020-07-30 17:23 新东方大愚文化 田中原老师

早安新东方 第448期


每一个新东方小伙伴想必都知道,俞敏洪老师是一位十分高产的作者。


无论是已经更新了近6年的“老俞闲话”公众号,还是疫情期间连续日更56天的“疫情日记”,抑或是年均2-3本书的出书速度,都令很多专业作者望尘莫及。


最令人惊叹的是,其实俞老师从来就没有大段的时间写东西,这些文字几乎都是在无比忙碌的日子中,利用一些十分零碎的、边角料的时间写出来的


如果你读过他的2020年新作《我生命中的那些日子》,你会震惊于他对时间的高效利用,也会感慨于这种书写背后的底层动机。


从某种意义来说,这种书写其实上升到了一种人生观的层面,书写不仅仅是为了总结、反思和分享,同时也是为了定格住不舍昼夜的流光,从而加固生命的厚度,拉长生命的长度。


台湾著名导演杨德昌的代表作《一一》里有一句经典台词:电影使我们的人生延长了三倍。


俞敏洪老师的书写,也暗藏着这种生命的慰藉,以及更为深邃、广阔的内涵。


作为《我生命中的那些日子》这本书的责编,最初拿到这选题的时候,坦白说,我的内心多少是有一点困惑与不解的。


根据编辑部最初的想法,我们是想出一本带有俞老师鲜明风格的励志书,或者是书评集。前者有广大的受众群体,后者是俞老师尚未出版过的品类。


这两个方向,一个是经典,一个有新意,似乎是更好的选择。


但是俞老师的态度坚定而明朗:励志书之前出过很多了,书评集以后有机会再出,希望可以先出这本记录日常生活与工作的随笔集。


于是,俞老师发过来一个文件夹,文件夹的名字是《那些忙碌而充实的日子》——这便是这场关于时光邂逅的起点。



打开文件夹后,我发现里面的每一篇文章本质上都是一篇日记,主要记录了俞老师2018年、2019年一些或大或小的人生时刻:大到新东方在线上市、参加政协会议、参加GSV教育峰会,小到中秋节赏月、陪女儿去日本旅行、出差时抽空到海里游泳……


说实话,最初看到这些内容的时候,我有点担心现在的读者是否能平心静气地阅读一个人的行住坐卧、风尘万里,是否能细细品味那奋斗与洒脱背后所隐藏的智慧和哲思。


如今,人们太渴望直截了当的鸡血和建议了,对于绵长而充满洞见的经验之谈,似乎已经失去了咀嚼和消化的能力。


因此,在前期梳理书稿的时候,我一直在思索本书最与众不同的阅读价值:它不像《愿你的青春不负梦想》《在人生的更高处》那样热血励志、指向明确,也不像《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在痛苦的世界尽力而为》那样讲述的是相对系统的企业管理方法论,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企业家的日常,讲他的工作,讲他的行走,讲他当下的奋斗……哎,等等,当下的奋斗?


在那一刻,我突然在虚空中抓住了某种东西,一种在俞敏洪老师的书中,从未出现过的、很特别的东西。


而这个东西,会让这本书变得重要而独特。


我恍然意识到,这本书其实有一个隐藏的主题,那就是“时态”,具体来说,是一种“现在进行时”。


如果说,以《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愿你的青春不负梦想》为代表的其他作品,写的都是一种过去式,一种以过来人的身份泽被后人的姿态的话,那么这本书其实是一种现在进行时,讲的就是此人、此刻、此地、此事,而且是以一种极致诚恳的态度书写的——还没来得及修饰和装扮,就已经在事情发生的当天写下来了。


这种即时性和鲜活性,是任何几经打磨的演讲、口述、感悟、评论都无法替代的。


这是日记这种文体最特别的地方,也是这本书最不一样的地方。



事实上,日记这种文体看似琐碎,但往往会传递一些特别重要的信息。很多历史学家研究一个历史人物,常常要参考这个人当年的日记。那是最鲜活的还原,也是内心最真实的镜像。


从《我生命中的那些日子》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最近两年俞敏洪老师的工作重心是什么,他把时间花在了哪里,他到底在想些什么,接下来想要实现什么样的事业和人生目标。


这些内容藏在每一篇文章的字里行间,藏在一段段不经意的感悟里,藏在有感而发的真情流露中。


例如,书中有两篇文章都提到了“年轻人”这个主题。


在《与未来同行》这篇文章中,俞老师强调了直接与新东方管培生交流的重要性。


书中写道:“我深深感到,对于像新东方这样比较大的企业来说,创始人(我)参加会议,包括各层级的管理者会议、员工会议、老师会议,依然十分重要。这能够带给大家一种归属感、亲近感,能够让大家更加深刻地理解新东方的文化和理念,同时也能够使我更加了解年轻人的想法和思考。”


在《为年轻人的成长铺路》这篇文章中,俞老师表达了完善新东方人才梯队建设、让年轻人找到发挥能力舞台的愿景:


“如果让年轻人按部就班逐渐晋升,等到他们晋升到能够为新东方做出较大贡献的岗位时,也变成了中年人,而且有能力的人是等不及的。新东方想要留住人才,就一定要有越级提拔机制。”


书中还多次强调了新东方文化中的那种奔放的豪情,无论是骑马还是徒步,都是为了培养和训练这种精神。


“这几年,随着新东方精细化管理越来越成为主流,新东方人身上的豪放气质开始减弱。我认为一个事业想要不断蓬勃发展,除了精细化管理之外,骨干的狼性和豪放、斗志和勇气是必不可少的。这些东西讲是没有用的,需要通过活动训练大家。大碗喝酒、大口吃肉是一种气质,勇于策马飞奔是一种气质,在荒野中徒步是一种气质。这些活动都指向一个目的:打造一个奔放的勇于迎接挑战的团队。”


除了培养年轻人和企业文化建设,俞老师还花了相当多的时间、把握各种机会与一线老师员工进行交流互动。


俞老师在《兰州之行》一文中写道:“由于工作繁忙,我和不少校长见面的机会少了,所以趁着校长集中开会的时候,和他们见一见,沟通一下工作,也联络一下感情。校长们在新东方一线工作,是冲锋陷阵的一帮人,是‘风卷红旗过大关’的一帮人。他们有干劲儿、有豪气,是最值得我去‘会须一饮一三百杯’的人。”


此外,俞老师还将大量时间投入到了家庭教育理念的推广和改善农村孩子教育质量等方面。


书中写道:“除了提供正常的学业辅导服务之外,新东方最重要的布局之一,就是用公益的方式,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新东方的理念是:如果把家长教育好了,孩子们自然好了。有些孩子之所以出问题,就出在家庭教育上面……我作为新东方家庭教育的发起人,自然也会参与其中,每年在全国各地做五六十场讲座。”


童年的成长环境让俞老师对农村孩子的教育格外关注,书中写道:


“2019年年初,我为自己定了两个目标:一是要做几次中国贫困地区和山区的教育考察工作,深入了解中国农村的教育现状;二是选择一所农村高中,去当名誉校长,通过能够调动的教育资源,为孩子们的成长服务,帮助到更多的农村孩子,让他们走进大学去读书,去争取更加光明的前途。”



在着眼企业经营和教育议题之余,俞老师还将一些时间分配给了一些特定的身份,比如政协委员、公共名人,以及丈夫、父亲、儿子这样的家庭角色。


当剥离这些必须的时间支出后,俞老师留给自己的时间其实少之又少,但是为了能在有限的时间做更多的事情,他掌握了“高效管理时间”“高效阅读写作”“随时随地进入学习状态”“提前做规划”“忙里偷闲”等本领,从而让有限的时间发挥出最大的价值,让每一天都过得无比充实。


这本书的主文案“将每一个忙碌、充实的日子,累积成酣畅淋漓的生命”就是来自于俞敏洪老师的这种珍惜时光、追求丰盛体验的生命态度。


有人说,了解一个人的最好方式,不是看他说了什么,而是看他做了什么;不是看他昨天做了什么,而是看他今天做了什么


这个道理,对于人,对于企业来说都同样适用。


我以为,这就是《我生命中的那些日子》这本书最有价值的地方。


这本书第一次将俞敏洪老师的日常、将他当下的奋斗摆在人们的面前,他的所思所想,他的言行举止,他的知行合一,都在那奔腾不息的旅途中,都在那充满烟火气的日子里不加修饰地展现出来。这种返璞归真的本色,也将这本书变成了一本真挚诚恳、信息密度巨大、值得反复挖掘的宝藏。


这一次,不再是回顾峥嵘岁月的过去时,而是努力奋斗的现在进行时。


这一次,他不再告诉别人怎么做,而是直接做给人们看。


本期精彩内容:


>>【东方范儿】下辈子,我可以做你的工作手机吗?


>>温馨家书

我要投稿

北京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11-2020 Neworiental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 2011-2020 新东方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