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大学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初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农业知识综合三》
2024-09-25 16:21
来源:渤海大学硕士研究生
作者:
渤海大学《农业知识综合三》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初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已发布,备考2025年硕士研究生的考生,可持续关注新东方考研网,为你提供更多2025考研资讯信息。
科目代码:341
科目名称:农业知识综合三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值与考试时长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试卷由试题和答题纸组成,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由考点提供)相应的位置上。
(三)试卷内容结构
考试内容主要包括食品微生物学、食品营养学和食品分析。
(四)试卷题型结构
1. 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2. 填空题,共6小题18个空,每空1分,共18分
3. 名词解释,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4. 简答题,共6小题,每小题10分,共60分
5. 论述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二、考查目标
1.系统掌握食品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微生物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过程及预防措施;利用微生物生产相应发酵食品的原理及方法。能够运用食品微生物学相关理论分析食品加工和贮藏过程中的基本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2. 系统掌握营养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食品营养价值和人群营养的评价方法;食品营养与慢性病。能运用食品营养学基本理论和膳食营养指南分析和解决相关案例。
3. 掌握食品分析的基础知识和方法;食品光谱和色谱分析的理论和方法;食品中营养成分的分析;食品中添加剂的分析方法。具有综合运用食品分析的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三、考查范围或考试内容概要
食品微生物学
绪论
一、什么是微生物
二、微生物的五大共性
第一章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第一节细菌
一、细胞的形态、构造及其功能
二、细菌的群体形态
第二节放线菌
一、放线菌的形态和构造
二、放线菌的繁殖
三、放线菌的群体特征
第三节蓝细菌
第四节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
第二章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第一节真核微生物概述
一、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的比较
二、真核微生物的主要类群
三、真核微生物的细胞构造
第二节酵母菌
一、酵母菌分布及与人类的关系
二、酵母菌细胞的形态和构造
三、酵母菌的繁殖方式和生活史
四、酵母菌的菌落
第三节丝状真菌—霉菌
一、霉菌分布及与人类的关系
二、霉菌细胞的形态和构造
三、真菌的孢子
四、霉菌的菌落
第四节产大型子实体的真菌—蕈菌
第三章病毒和亚病毒因子
第一节病毒
一、病毒的形态、构造和化学成分
二、病毒的分类
三、4类病毒及其繁殖方式
第二节亚病毒因子
一、类病毒
二、拟病毒
三、卫星病毒
四、卫星RNA
五、朊病毒
第四章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
第一节微生物的6类营养要素
一、碳源
二、氮源
三、能源
四、生长因子
五、无机盐
六、水
第二节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第三节 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
一、单纯扩散
二、促进扩散
三、主动转运
四、基团转位
第四节 培养基
一、选用和设计培养基的原则和方法
二、培养基的种类
第五章 微生物的新陈代谢
第一节 微生物的能量代谢
一、化能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和产能
二、自养微生物产ATP和还原力
第二节微生物初级代谢与次级代谢
一、初级代谢
二、次级代谢
三、初级代谢和次级代谢的关系
第三节 微生物的代谢调节与发酵生产
一、微生物的代谢调节
二、代谢调节在发酵工业中的应用
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第一节 测定生长繁殖的方法
一、测生长量
二、计繁殖数
第二节 微生物的生长规律
一、微生物的个体生长和同步生长
二、单细胞微生物的典型生长曲线
三、微生物的连续培养
四、微生物的高密度培养
第三节 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
一、温度
二、氧气
三、pH
第四节 有害微生物的控制
一、几个基本概念
二、物理灭菌因素的代表—高温
三、化学杀菌剂、消毒剂和治疗剂
第七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
第一节 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一、3个经典实验
二、遗传物质在微生物细胞内存在的部位和形式
第二节 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
一、基因突变
二、突变与育种
第三节 基因重组和杂交育种
一、原核生物的基因重组
二、真核生物的基因重组
第四节 菌种的衰退、复壮和保藏
一、菌种的衰退与复壮
二、菌种的保藏
第八章 微生物与食品腐败变质
第一节 食品污染的途径
一、微生物污染食品的途径
二、食品中微生物的消长情况
三、控制微生物污染食品的措施
第二节 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条件
一、食品基质
二、微生物
三、食品的环境条件
第三节 罐藏食品的腐败变质
一、罐藏食品的特性
二、罐藏食品变质的现象及原因
三、罐藏食品的生物腐败类型
四、腐败变质罐头的微生物分析
第四节 乳及其乳制品的腐败变质
一、鲜牛乳中的微生物及其腐败变质
二、奶粉中的微生物
第五节 肉类及鱼类的腐败变质
一、肉类的腐败变质
二、鱼类的腐败变质
三、鲜蛋的变质
第六节 果蔬及其制品的腐败变质
一、微生物引起新鲜果蔬的变质
二、微生物引起果蔬汁的变质
第七节 食品腐败变质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一、食物中毒
二、细菌性食物中毒
三、真菌性食物中毒
第八节 食品的卫生要求和微生物学标准
一、食品的卫生要求
二、食品的微生物学标准
第九章微生物的生态
第一节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与菌种资源的开发
一、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二、菌种资源的开发
第二节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
一、互生
二、共生
三、寄生
四、拮抗
五、捕食
第三节 微生物与环境保护
一、水体的污染—富营养化
二、用微生物治理污染
三、沼气发酵与环境保护
第十章传染与免疫
第一节传染
一、传染与传染病
二、决定传染结局的三大因素
三、传染的3种可能结局
第二节 非特异性免疫
一、表皮和屏障结构
二、吞噬细胞及其吞噬作用
三、炎症反应
四、正常体液或组织中的抗菌物质
第三节 特异性免疫
一、免疫器官
二、免疫细胞及其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
三、免疫分子及其在体液免疫中的作用
第四节 免疫学方法及其应用
一、抗原、抗体反应的一般规律
二、抗原、抗体间的主要反应
三、免疫标记技术
第五节 生物制品及其应用
一、人工自动免疫类生物制品
二、人工被动免疫类生物制品
第十一章微生物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第一节 食醋
一、菌种
二、发酵基本原理
第二节 酱油
一、概述
二、菌种
三、发酵基本原理
四、影响酱油质量的微生物
第三节 发酵乳制品
一、菌种
二、酸奶
三、干酪
第四节 发酵酒类
一、酒精发酵
二、白酒酿造
三、啤酒酿造
四、葡萄酒酿造
食品营养学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营养学的基本概念和分支
一、营养学的基本概念
二、营养学分支
第二节 食物、营养与人类健康
一、食物、营养与生长发育
二、食物、营养与衰老
三、食物、营养与慢性疾病
第三节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指南(2022)
第二章 食物的体内过程
第一节 消化与吸收
一、消化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二、吸收
第二节 营养素的体内运输
一、循环系统的组成
二、各种营养素的运输
第三节 营养素的体内代谢
一、蛋白质的代谢
二、脂类代谢
三、碳水化合物代谢
第四节 营养代谢物质的排泄
一、肾的结构特点
二、尿液的生成
三、尿液的排泄
第三章 能量与宏量营养素
第一节 能量
一、能量的来源及能值
二、人体能量消耗的构成
三、能量代谢失衡
四、能量的参考摄入量及食物来源
第二节 碳水化合物
一、碳水化合物的分类
二、生理功能
三、膳食纤维与功能性多糖
第三节 脂类
一、生理功能
二、脂类营养价值评价
第四节 蛋白质
一、生理功能
二、必需氨基酸
三、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评价
第四章 维生素
第一节 概述
一、命名和分类
二、维生素缺乏
三、维生素与各营养素的相互关系
第二节 维生素A
一、结构与性质
二、吸收与代谢
三、生理功能
四、缺乏与过量
五、膳食参考摄入量与食物来源
第三节 维生素D
一、结构与性质
二、吸收与代谢
三、生理功能
四、缺乏与过量
五、膳食参考摄入量与食物来源
第四节 维生素E
一、结构与性质
二、吸收与代谢
三、生理功能
四、缺乏与过量
五、膳食参考摄入量与食物来源
第五节 维生素B1
一、结构与性质
二、吸收与代谢
三、生理功能
四、缺乏与过量
五、膳食参考摄入量与食物来源
第六节 维生素B2
一、结构与性质
二、吸收与代谢
三、生理功能
四、缺乏与过量
五、膳食参考摄入量与食物来源
第七节 维生素PP
一、结构与性质
二、吸收与代谢
三、生理功能
四、缺乏与过量
五、膳食参考摄入量与食物来源
第八节 维生素B12
一、结构与性质
二、吸收与代谢
三、生理功能
四、缺乏与过量
五、膳食参考摄入量与食物来源
第九节 叶酸
一、结构与性质
二、吸收与代谢
三、生理功能
四、缺乏与过量
五、膳食参考摄入量与食物来源
第十节 维生素C
一、结构与性质
二、吸收与代谢
三、生理功能
四、缺乏与过量
五、膳食参考摄入量与食物来源
第五章 矿物质和水
第一节 概述
一、矿物质的种类
二、矿物质的生理功能
第二节 钙
一、生理功能
二、吸收与代谢
三、缺乏与过量
四、食物来源
第三节 磷
一、生理功能
二、吸收与代谢
三、缺乏与过量
四、食物来源
第四节 钠
一、生理功能
二、吸收与代谢
三、缺乏与过量
四、食物来源
第五节 钾
一、生理功能
二、吸收与代谢
三、缺乏与过量
四、食物来源
第六节 铁
一、生理功能
二、吸收与代谢
三、缺乏与过量
四、食物来源
第七节 锌
一、生理功能
二、吸收与代谢
三、缺乏与过量
四、食物来源
第八节 硒
一、生理功能
二、吸收与代谢
三、缺乏与过量
四、食物来源
第九节 水
一、水在体内的分布
二、水的生理功能
三、水的缺乏与过量
第六章 食物中的生物活性成分
第一节 多酚类化合物
一、种类和特点
二、生物学作用
三、食物来源
第二节 有机硫化合物
一、种类和特点
二、生物学作用
第三节 萜类化合物
一、种类和特点
二、生物学作用
第四节 类胡萝卜素
一、种类和特点
二、生物学作用
三、食物来源
第五节 食物中的抗营养因子
一、抗性淀粉
二、植酸
三、硫代葡萄糖苷
第七章 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
第一节 食物营养价值的评价
一、食物营养价值的相对性
二、食物营养质量指数
三、营养素的生物利用率
第二节 谷类食物
一、谷类结构及营养素分布
二、谷类的营养价值
三、储藏加工对谷类营养价值的影响
第三节 豆类及坚果类的营养价值
一、豆类及豆制品的营养价值
二、坚果类的营养价值
三、储藏加工对豆类及坚果类营养价值的影响
第四节 蔬菜、薯类和水果的营养价值
一、蔬菜的营养价值
二、薯类食物的营养价值
三、水果的营养价值
四、储藏和加工对蔬菜、薯类和水果营养价值的影响
第五节 畜禽及水产的营养价值
一、畜肉类的营养价值
二、禽肉
三、水产类
四、储藏和加工对肉禽营养价值的影响
第八章 营养强化食品、保健食品和营养标签
第一节 营养强化食品
一、食品营养强化的概念
二、食品营养强化的基本原则
三、食品营养强化技术
四、营养强化食品的种类和生产
第二节 保健食品
一、概述
二、保健食品的原料与辅料
三、保健食品的开发
第三节 营养标签
一、食品标签
二、食品营养标签
第九章 特殊人群营养
第一节 孕妇营养
一、孕期的生理特点
二、孕期营养需要及膳食参考摄入量
三、孕期营养不良对母体及胎儿的影响
四、孕妇的膳食指南和合理膳食
第二节 儿童和青少年的营养与膳食
一、学龄前儿童的营养与膳食
二、学龄儿童的营养与膳食
三、青少年的营养与膳食
第三节 老年人的营养与膳食
一、老年人的生理代谢特点
二、老年人的营养需要
三、老年人的合理膳食
第十章 营养与慢性病
第一节 营养与心血管疾病
一、营养与高血压
二、营养与高血脂
三、营养与冠心病
第二节 营养与糖尿病
一、营养代谢与糖尿病
二、糖尿病的饮食治疗
第三节 营养与肥胖
一、肥胖概述
二、肥胖的评价与分类
三、肥胖发生的原因
四、肥胖的防治
第四节 营养与痛风
一、痛风的症状
二、痛风的病因
三、痛风的治疗
第五节 营养与肿瘤
一、肿瘤概述
二、食物中的致癌因素
三、肿瘤预防的膳食建议
食品分析
绪论
一、食品分析的主要任务和内容
二、食品分析方法的分类与选择
三、食品分析采用的标准
第一章 食品分析的基础知识与方法
第一节 食品分析检测的基础知识
一、食品分析实验室知识
二、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浓度计算
第二节 食品分析的误差与数据处理
一、食品分析的误差
二、误差的表示方式
三、结果准确度的评价
四、有效数字及运算法则
第三节 食品分析的方法
一、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二、样品的预处理
三、分析方法的选择与评价
四、物理检测方法
第二章 食品光谱检测方法
第一节 食品光谱学分析的基本理论
一、光的基本性质
二、光吸收定律
第二节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一、化合物的电子跃迁
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介绍
三、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的应用
第三节 原子吸收光谱法
一、原子吸收光谱原理
二、原子吸收光谱法
第三章 食品色谱检测方法
第一节 色谱学概论
一、色谱法简介
二、色谱法分类
三、色谱分离理论
第二节 气相色谱法
一、气相色谱流程
二、气相色谱仪结构
三、气相色谱固定相
四、气相色谱检测器
第三节 液相色谱法
一、液相色谱一般流程及分离原理
二、液相色谱的分类
三、高效液相色谱的应用
第四章 食品营养成分的分析
第一节 蛋白质和氨基酸测定
一、概述
二、蛋白质的测定
三、氨基酸的测定
四、挥发性盐基氮的测定
五、氨基酸态氮的测定
第二节 脂类物质测定
一、概述
二、脂类的测定
三、食用油脂理化指标的测定
第三节 碳水化合物测定
一、概述
二、可溶性糖类的测定
三、淀粉的测定
四、膳食纤维的测定
五、果胶的测定
第四节 水分及水分活度测定
一、水分的测定
二、水分活度的测定
第五节 食品酸度测定
一、概述
二、酸度测定
三、食品中有机酸的测定
第六节 灰分及化学元素测定
一、灰分测定
二、重要化学元素的测定
三、重金属残留检测
第七节 维生素的测定
一、概述
二、脂溶性维生素的测定
三、水溶性维生素的测定
第五章 食品添加剂的分析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 防腐剂和抗氧化剂检测
一、防腐剂的测定
二、抗氧化剂的测定
第三节 甜味剂和发色剂检测
一、甜味剂的测定
二、发色剂的测定
第四节 漂白剂和着色剂检测
一、漂白剂的测定
二、着色剂的测定
四、参考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1. 周德庆编著:《微生物学教程》(第4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年版。
2. 何国庆,贾英民,丁立孝主编:《食品微生物学》(第4版),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
3. 孙远明,刘春红主编:《食品营养学》(第3版),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4. 李巧玲,韩俊华主编:《食品分析技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以上内容介绍了渤海大学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初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农业知识综合三》,如果大家想了解更多考研信息,可以联系在线老师进行咨询。
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