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网>app资讯>新东方前途出国留学>正文

内地生源激增近两成,中国香港教育为什么持续火热?

2025-04-02 10:30

来源:新东方前途出国

作者:

三月的中国香港,春意渐浓。周成刚老师也开启了为期两天的教育探访之旅。从国际学校的创新实践到高等教育的时代机遇,这场跨越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旅程,不仅展现了中国香港教育的独特魅力,也为更多家庭提供了关于未来教育选择的思考。

 

思贝礼国际学校
在“山水校园”里种下双语的种子

3月20日,恰逢“世界幸福日”,周老师来到了位于将军澳清水湾畔的思贝礼国际学校(Shrewsbury International School)。作为英国九大公学之一,思贝礼拥有超过四百年的历史,著名校友包括进化论奠基人达尔文。中国香港校区则以“依山傍水”的设计理念,诠释了何为“教育即环境”。

思贝礼国际学校

走进校园,最直观的感受是“一切为了孩子”。教学楼曾荣获社区公共服务大奖,六层空间囊括恒温泳池、奥林匹克标准体操馆、专业剧场等设施,每一处细节都服务于3-12岁学生的成长需求。

此行由思贝礼的汉庆双语项目校长Sophie带队。她介绍道,思贝礼在2024年8月宣布推出“汉庆双语课程”,成为中国香港首家“一校双轨”的国际学校。这种模式既保留了英文母语水平的培养目标,又将中文提升至母语标准,满足了许多家庭对国际教育与文化传承的双重需求。Sophie坦言:“我们希望孩子既能用英语对话世界,也能用中文扎根文化。”

探访中,周老师还偶遇了一位从北京移居中国香港的家长Annie。她有两个孩子在思贝礼就读,一个选择国际课程,一个选择汉庆双语课程。她分享道:“来到这里,我们也可以和孩子一起成长,更好地给他们树立榜样。”这或许就是对教育最好的评价。

 

与高校师生深度对话
中国香港留学的“黄金时代”

3月21日,周老师的探访转向中国香港高等教育,对话了香港理工大学的青年科学家吴博士。他2006年从内地来到中国香港,在港理工完成硕士和博士学业,如今留校从事科研,已在此生活近20年。吴博士分享道:“来中国香港最大的收获是思维的转变——从单一到国际化、开放化。”

谈到中国香港高校近年排名跃升、内地生激增的原因,吴博士指出三大动因:一是中国香港政府斥资打造“国际专上教育枢纽”,大力引进全球人才;二是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与“背靠大湾区”的就业优势;三是灵活的升学路径——高考、国际课程、副学士“曲线升学”并行。

2024年,中国香港高校非本地生名额从20%提升至40%,其中80%来自内地,但本地生名额并未缩减,“这是一场没有输家的教育扩容”。

语言和自我管理是内地学生来中国香港求学的关键适应点。中国香港高校以英语授课,学生需大胆表达、主动参与,而没有班主任的督促,要求更高的自律性。他建议:“成绩是基础,GPA和英语要过硬,同时要多与本地及国际同学交流,融入多元文化。”

直播间里,三位中国香港高校在读生的故事引发热议。中北大学毕业生薛世龙以GPA 89分、国家级奖项实现逆袭;上海考生Jason放弃一本录取,通过副学士“2+2”冲击港理工;专科出身的周胜群从韩国专升本,再赴中国香港攻读硕士,计划留港成为“中英韩三语人才”。

他们的经历印证了吴博士的观点:“成绩是硬通货,但自我管理、跨文化适应力同样关键。”

面对就业焦虑,吴博士展示了数据:中国香港目前人才缺口5万人,2030年预计达18万,尤其是科创与金融领域。近年,中国香港政府打造“八大中心”(金融、科创等),叠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为内地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前景。

 

教育的本质
在确定与不确定之间

两场探访,两种视角,却指向同一内核——教育的选择,本质是对“可能性”的投资。

在思贝礼,可能性是让孩子从小拥有“两个操作系统”:用英语探索世界,用中文理解传统;在中国香港高校,可能性是为不同起点的学生提供殊途同归的路径——无论是高考状元、副学士逆袭者,还是工作后重返校园的职场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中国香港教育的价值,在于它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它用一座城市的容量,让孩子在东西方思维的碰撞中,长出跨界的翅膀。这种“跨界”,或许才是未来教育的终极命题。

四月,周老师还将走进中国香港更多高校的实验室与课堂,带来更深入的直播体验。欢迎关注“老周聊教育”,一起探索教育的无限可能!

版权及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