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招 | 中信银行春季校园招聘!
2025-03-06 16:40
来源:新东方四六级网
作者:新东方四六级网
近日,中信银行发布了2025年春季校园招聘公告,引发了广泛关注。此次招聘不仅为应届毕业生提供了丰富的岗位选择,也再次凸显了银行招聘对英语四六级证书的重视。近年来,银行招聘的门槛逐渐提高,四六级证书已成为越来越多银行的硬性条件,这一趋势反映了银行业对员工综合素质的重视。
中信银行2025年春季校园招聘公告
中信银行成立于1987年,是中国改革开放中最早成立的新兴商业银行之一。截至2024年6月末,中信银行在境内153个大中城市设有1,459家营业网点,并在境内外下设7家附属机构。2024年,中信银行在英国权威期刊《银行家》“全球银行品牌价值500强排行榜”中排名第19位,一级资本在“世界1000家银行排名”中排名第18位。
中信银行秉持“人才强行”战略,致力于为员工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此次校园招聘旨在选拔境内外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具体安排如下:
招聘对象
境内院校毕业生:2025年应届毕业生,需在2025年7月31日前获得毕业证、学位证。
境外院校毕业生:2024年1月1日至2025年8月31日期间毕业,需在2025年8月31日前获得学历学位认证。
招聘职位
详见相关单位招聘职位。
基本条件
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无不良记录。
具有国家认可的本科及以上学历,主修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相关专业。
非英语专业毕业生一般应通过大学英语四级或同等级别及以上考试。
按国家或高校规定如期毕业。
具有较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适应企业发展要求。
具备良好的学习和研究分析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身心健康,符合相关体检要求。
符合履职回避的有关规定及其他校园招聘条件。
时间安排
网申即日开启,简历接收截止时间暂定2025年3月中旬。全球统一考试(在线)安排另行通知,详情请关注“中信银行招聘”微信公众号。
应聘方式
应聘者登录中信银行招聘官网(https://job.citicbank.com)注册并申请职位,每位应聘者最多可申请两个机构,每个机构最多可申请两个职位。
招聘程序
包括网申、简历筛选、考试、面试、体检、背景调查、录用等环节。
注意事项
应聘者需浏览中信银行招聘官网“应聘指南”栏目,了解有关说明和要求。
保持手机通讯畅通,及时查看邮件、短信,以免遗漏重要通知。
提供真实、准确、完整的个人信息,如有不符,银行有权取消应聘资格。
招聘过程中银行不会收取任何费用,也未授权任何机构发布考纲及真题。
银行有权调整或取消个别职位的招聘工作,并对本次招聘享有最终解释权。
咨询邮箱:job@citicbank.com(不接受简历投递)。
有关声明
中信银行招聘官网(https://job.citicbank.com)为唯一网申和公示渠道,银行承诺对应聘者信息保密,同时提醒候选人加强个人信息保护。
四六级证书在银行招聘中的重要性
语言能力的要求
银行作为金融行业的核心,业务范围不仅限于国内,还涉及国际金融市场。员工的英语能力成为银行招聘的重要考量因素。四六级证书作为国内公认的英语水平证明,能够有效评估求职者的基础语言能力。
国际化业务的扩展
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越来越多的银行开始拓展海外业务。无论是与外资银行的合作,还是参与国际金融项目,都需要员工具备良好的英语沟通能力。四六级证书成为筛选具备这一能力人才的重要工具。
综合素质的体现
四六级证书不仅是语言能力的证明,还反映了求职者的学习能力和自律性。银行在招聘时,更倾向于选择那些在学业上表现优异、具备持续学习能力的候选人。
最新招聘动态:四六级成绩成硬性条件
根据最新发布的银行招聘信息,四六级成绩已成为多家银行的硬性要求。例如,某国有银行在2025年招聘公告中明确表示,应聘者需提供四六级成绩单,且成绩需达到一定标准。这一变化引发了广泛关注,也反映了银行业对人才要求的进一步提升。
对求职者的建议
提前准备四六级考试
对于有志于进入银行业的求职者,建议尽早准备四六级考试,争取取得优异成绩。这不仅有助于通过简历筛选,还能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提升综合能力
除了语言能力,银行还注重求职者的综合素质。建议求职者在备考四六级的同时,积极参与实习、考取相关证书(如CFA、FRM等),以提升自身竞争力。
关注招聘动态
银行招聘政策可能随时调整,求职者需密切关注各大银行的招聘公告,及时了解最新要求,做好充分准备。
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