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网>app资讯>温州素质中心>正文

老师让学生上课说脏话,家长却说:这课值得每个中学生听

2023-07-04 12:05

来源:新东方素质教育中心

作者:

“这是她的处男作,写得还很生涩。

她非常顾家,经常会帮丈夫做家务。

车技这么烂,一定是个男司机吧。

欢迎携丈夫出席晚宴。

你怎么这么公公爸爸?”

 


“说话别爹爹腔。

男子无才便是德。

什么事都斤斤计较,还不如个男人。

这里是男士优先车厢,请女生主动让座。

你作为一个男生要爱美爱干净。”

 

这是深圳一所中学的语文课上,孩子们造出来的“特别”句子。

 


起因是,荟同中学的初中语文组组长冯军鹤,以语文课为平台展开的“性别教育”实验。

 


 
冯军鹤在上课@荟同

 

冯军鹤是2010年漯河县高考理科状元,因为热爱文学,理科生的他,大学选择了文科;

 


清华大学毕业后,他曾怀揣着梦想,云南支教两年,现在在深圳的这所学校,逐渐开始他的教学实验。

 

 

01

关乎日常表达和生活的

性别教育实验

 

NO.1
被忽视的性别教育

 

为什么想到在课堂上开展“性别”教育呢?

 


在冯军鹤看来,孩子们在进入青春期之后,性别意识和性别观念开始萌芽,而学校和家庭的性别教育却常常被有意、无意地忽略掉,而这是孩子们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一课。

 

 
课堂辩论环节

 

有女孩子向他倾诉家里人重男轻女,男女同学之间开始产生交往的困惑,对异性同学有些朦胧的好感,有文静的男生被嘲笑“太娘了”,有爱美的女生被指责“衣着暴露”……

 


如果孩子们的性别困惑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可能会引发不良的自我认知和交往问题。

 

 

而孩子们的这些性别困惑,其实和家庭与社会中性别教育的匮乏有关,所以需要在课堂上对这些现象给以回应和引导。

 

NO.2
语言的反叛

 

性别问题和意识往往隐含在语言中,如何判断一句话是否为歧视性语言呢?

 


在课堂上,他跟学生分享了联合国发布的《中文性别包容性语言指南》。

 


指南中的方法是将句子中的男性改为女性,或者女性改为男性,看是否会改变句子的含义,是否会让表述变得奇怪?

 

 
联合国性别包容性语言

 

比如把“女强人“改为“男强人”,“妻管严”改为“夫管严”,“男儿有泪不轻弹”改成“女儿有泪不轻弹”、“男人赚钱养家、女人貌美如花”改成“男人英俊帅气,女人赚钱养家”,很快,同学们发现身边有不少类似的歧视性表述。

 


接着,冯军鹤设计了一个语言游戏,名叫“语言的反叛”。

 


游戏的方式仍然是将性别互换,以此制造一种特别的效果,这样就产生了文章开头的那些“奇怪”的句子。

 

 
冯军鹤“一席”演讲截图

 

这些奇奇怪怪的句子,让孩子们哄堂大笑,但笑过之后,孩子们也明白了:

 


我们习以为常的许多语言表达里,是怎样充斥着性别歧视的,我们看到了这种歧视,才能开始反思这种默认的不公平。

 


这堂课让当时六年级的回祖霆印象最深,“我们日常说的一些话,比如称呼,其实都是带有性别歧视的,当时很多人也包括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从这个角度来说,冯军鹤实现了课堂价值观的传递,想要打破偏见,游戏和笑声是有效的方式之一。

 

NO.3
从生活中看见性别问题

 

在最后一堂“性别”课上,学生还阅读和讨论了当时的热点新闻。

 

冯军鹤引导孩子们仿照人大代表提案,来促进性别平等,希望孩子们不仅仅停留在语文课堂上,而是真正走向行动。

 

 

他向学生们分享了一个“提高女厕所比例,保障女性平等权利”的例子,不出意料地,引发了同学们的讨论。

 

 
“提高女厕所比例”的提案

 

一个男生说,这不公平,因为这是给了女性更多的权利,“平等不就意味着一样吗?”

 


一个女孩非常生气地问:“你去旅游的时候,没看到女厕所排这么长队吗?” 

 


当然有男同学立刻表示支持这个提案,而有意思的是,和他进行持久辩论的是另外一个男生。

 


他认为,在生活中男女当然不平等,但受压迫的也有男生——因为他经常被班上的女孩子们打,男生才是被女生欺负的呀。

 


从孩子们的讨论中,我们看到了这些课一种可贵又重要的意义:那就是让孩子们看见生活中的性别问题,看见生活中对女性和男性偏见的各种存在。

 

 

像女生有“上厕所困难”问题,男生也有夏日烈阳下“打伞羞耻”问题,男生打伞有时被认为很娘、没有阳刚之气,不得不在烈日下忍受暴晒。

 

 

 

 

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可以实现的目标,且看见本身也是一种改变。

 


02

聚焦“脏话”的性别教育实验

 

冯军鹤在带着孩子重新观察日常表达中的性别问题之外,还聚焦了“脏话”这一极端表达背后的性别问题。

 

 

他有一堂关于脏话的课,当孩子们听到语文课要讨论“脏话”时,有些惊讶又不好意思:

 


“这是可以被课堂公开讨论的话题吗?当着大家的面怪不好意思的。”有些其他班的同学,也被吸引过来旁听了。

 

当冯军鹤鼓励孩子们到黑板上写下经常说的“脏话”时,同学们刚开始都有点“矜持”,后来纷纷跃跃欲试,上讲台写满了一整个黑板。

 


这时,冯军鹤切入主题,向孩子们提出了一些问题,为了让答案可视化,每个人需要站到自己选择的相应的位置,教室左边代表0,最右边代表10。

 

 
关于“脏话”的问题

 


比如,你自己说脏话在多大程度上会受到别人的影响?学生的平均值落在了7到8之间,说明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说脏话很大程度是受别人的影响。

 


“你说脏话时知道那些脏话实际所指的意思吗?”有近乎一半的学生大方地去选择了7、8、9甚至10,他们知道那些话是什么意思。

 


当冯军鹤要求孩子们大声读出黑板上的“脏话”时,教室里有了一种心照不宣的微妙气氛。

 

在一步步引导学生写下“脏话”、说出 “脏话”后,孩子们也逐渐放开了自己,认真地看待“脏话”这个禁忌话题。

 


大家发现,这些脏话基本上都与母亲有关,冯军鹤继续给孩子们抛出了3个问题:

 

第一,为什么脏话和生殖器有关?

第二,为什么很多脏话的字眼都和女性有关?

第三,为什么脏话总是牵扯到长辈?

 

这些突然严肃起来的问题,引起了孩子们的沉默与思考。

 

 

有男同学说:“如果你想侮辱一个人,就去侮辱他的妈妈,因为这是最有攻击性的。”

 


有男孩子说:“我们平时不应该当着女孩子的面,说这些脏话,这会让她们很生气的。”

 

经过课堂上没有拘束的讨论,孩子们看见了“脏话”不仅仅是“脏话”,背后还隐含着社会对于“女性”的侮辱,我们选择了说这些脏话,就等于无意识地接受了这种侮辱方式。

 


同学们也能以更平常的心态看待说脏话这件事了,“说脏话,并不是什么很酷的事情,不必以这种方式来凸显自己的个性”。

 

 

 

冯军鹤给孩子们看了一个视频,名为“脏话中的语言学”。视频中有句话:禁忌,让脏话更有力。

 


而这也是课堂的目的:坦然地面对脏话,才能思考脏话背后的东西。包括思考有些直接侮辱男性的脏话,带有贬低男性的特别字眼。

 


对于冯军鹤而言,这堂课“对孩子的影响不一定是即时的,最重要的是打开了一扇窗”。

 


03

毕业多年后仍然想起的

女性主义课

 

无独有偶,某一线城市公立中学的英语老师晨曦,也会在每年的妇女节组织一场“女性主义”班会课。

 


比如会从“妇女节”的含义切入,引导学生们对“女性”的思考。

 


 
“妇女节”热销的鲜花

 

她问班里的女生是否愿意被称作“妇女”,男生是否敢称其他女生为“妇女”——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妇女让他们联想到了过度操劳的家庭主妇。

 


为什么“女王”和“女神”成了妇女节的代名词?

这里面是否意味着女性的劳动价值被“性吸引力”所取代?

大家对“妇女”这个词的反应,跟女性在家庭中的劳动付出长期得不到承认有没有关系?

女性在社会中还面临着哪些显性或隐性的不平等?

 

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这是人生中第一次被问及这样的问题。

 

 

于是,晨曦给班上的孩子们布置了一道作业,女生是写“我想成为____的妇女”,男生则是“赞美身边的女性”。

 


在收上来的作业中,有女生在空白里填上了“自由”与“勇敢”,也有男生直白地在纸条上写到,他身边的女性,都要比男性更懂爱。

 

 
写满“答案”的便利贴

 

这堂课让学生们重新看待“妇女”这个词,也重新看待女性的价值,进而思考“家庭主夫”等词语,重新看待男性的价值。

 


而晨曦的女性主义课不仅是概念上的,不仅在妇女节这一天,有时也和生活息息相关。

 


有一次上课,一篇课文跟CPR(心肺复苏)有关,晨曦就提醒学生去观察:

 


很多用来演示CPR的假人模型大都被预设为男性,胸部非常平坦,因此,很多用于心肺复苏的AED(自动除颤仪)在设计的时候,没有充分考虑到女性的使用,在救助一些胸部较为丰满的女性时成功率是较低的。

 


课后,一个女生说自己之前从未想过类似的问题,但CPR的例子让她感受到了一点不一样,就像潜藏在光滑表面下的凹痕。

 


而一些毕业多年的学生则告诉晨曦,每当看到和性别相关的新闻发生时,自己都会想起这门班会课。

 


这门班会课对她们来说,就像埋在心里的种子,从这节课以后,开始对性别问题变得“敏感”。

 

 
学生给晨曦的留言

 


04

孩子比我们想象的

更能接受“性别观念”

 

NO.1
“性别观念”已在被塑造

 

有时我们会觉得,和孩子谈论“性别”这些话题,会不会太早了啊,这些话题会不会太禁忌了?他们能真正理解这些话题背后的意义吗?

 


其实,即便我们不说,这些问题也不止出现在教育视野里。

 


青春期性别意识的萌芽、个性的彰显、性别的认识、自我身份的认同、社会观念和舆论,都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孩子们的性别观念。

 

 
@荟同

 

初中生物书里的“生殖”章节有时被老师刻意跳过,学校里的早恋有时被老师家长们视为“洪水猛兽”,孩子们的青春期问题有时被默认为成长的叛逆。

 


教育者们可能尝试直接跳过问题去解决问题,避免问题就是对孩子最大的保护,这样其实并不是真正的保护,反而错过了性别教育的好时机。

 

NO.2
引导更能促进孩子成长

 

而冯军鹤和晨曦看似反其道而行之:正视问题,直面问题,引导思考,促进成长,其实是良方。

 


有老师引导下的认知,其实比任由发展的弯弯绕绕,更能接近所谓“禁忌”问题的本质;

 


青春期的禁忌话题,成为孩子们开始认识自我、思辨社会问题的第一步,让孩子知道:大家默认的不一定是正确的,社会禁忌的可能是被遮蔽的。

 

 

 

冯军鹤和晨曦的尝试无疑是充满勇气的,他们的课堂也是充满生气的。

 


孩子们在其中可以自由地探索和尝试,不同于一本正经地说教、单方向的灌输,孩子们通过做语言的游戏,做禁忌的探秘,自己去破除所谓“禁忌”的快感、看见刻板印象后的问题。

 


就像“爹爹腔、男司机”,亦或“女儿有泪不轻弹”,当孩子们在大笑之后:

 


他们会看见语言背后不一样的世界,会反思自己成长过程中获得的“性别”观念,会影响他们今后的认知和言行。

 

 


 


老师们打开新视野,引导孩子们看见背后隐藏的问题。

 


而孩子们比我们想象的更有理解能力、思辨能力和同理心,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这些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

 


冯军鹤和晨曦的课堂,像是向湖里投入的一颗石头,在孩子们心中从涟漪渐渐扩为波澜,在未来,一点点松动性别偏见与歧视。

 


正如课堂上一个女同学后来所感慨的,在性别议题上但凡能影响一个人的思考,都能多少改变TA身边女性的处境——哪怕被以“开始理解”的态度对待。

 


而男女性原本就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在面对性别偏见与歧视面前,女性与男性从来都是队友,而不是对手。

 


当女性的处境向前进一步,男性的前路也更加宽阔,性别平等最终受益的是所有人。

 


当这一代孩子们,被引导如何尊重并包容不同性别的人,开始从男女性视角,认真思考和探讨性别议题:

 


营造一个公平、包容和尊重的社会氛围,让性别不再成为桎梏、不断推动性别平等的进程才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虎嗅网:一个高中班主任的女性主义班会课
[2]一席:我把学生们能想到的脏话都写在黑板上,真的很壮观
[3] 极昼工作室:关于青春期、脏话和性别,一个语文老师的实验
[4]南方周末:一门特殊的语文课:脏话、性别和文学

版权及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