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走进英国|人物特写|玩转英伦|漫话英伦你问我答

走进英国:“比诺”归来

走进英国:“比诺”归来

漫画界又重新拾回对《比诺》的关注,开始了对主角的寻根讨论。传统漫画的热度因此提升了些许。

当传统漫画几乎被遗忘的时候,英国儿童漫画之王《比诺》开始主人公寻根记。英国老牌连载漫画正努力再次成为焦点。

定义英伦

什么能代表英国?早在三年前,博伊尔(Danny Boyle)就试图在两个小时的奥运会开幕式里,用800名护士和无数烟花来体现英国。然而有评论认为,传统漫画《比诺》(The Beano)和《丹迪》(The Dandy)才能代表英国。

在不起眼的简装纸上印刷的连载漫画,主题锁定英国,讽刺诙谐着描述英国的“叛逆”,此“叛逆”独指学生对家长和老师的逆反。

这样的内容很容易博得和漫画人物中年纪相仿的孩子们的芳心,在20世纪50年代,对于这些在校学生来说,英国式的礼拜并非去教堂,而是去买《比诺》。

正如《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周刊所分析:“英国是个没有超级英雄的地方,有的就是“一群留着鼻涕的男学生”。”

即便是最新的连载,仍旧保留旧时的诙谐风趣。比如类似成人版《比诺》讽刺杂志《Private Eye》中,有个叫“德福·斯努迪”的角色就是根据英国首相卡梅伦(David Cameron)创造,伦敦市长强生(Boris Johnson)的言语也经常被评论形容为令人惊讶不已、无厘头的“比诺口气”。

看来,用《比诺》之类的“大男孩”主题漫画定义英国,也并非无理取闹。

劲敌

然而这些风靡上世纪50年代的连载漫画,被当今热火朝天的社交网络、电视、游戏充斥得不轻。

英国作家奥威尔(George Orwell)在《Boys' Weeklies》中说:“看看路边窄小杂铺店里,《比诺》、《丹迪》等同类儿童漫画所占的空间,就能知道他们目前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当红符合年轻人胃口的杂志,主题变得多样化,冒险主题、养成游戏等等都大得人心。定义英国变得仿佛不再重要,个人主义显得愈发张扬。在《都市报》(The Metro)90后难以理解的15件“往事”中,《比诺》名列前茅。

《丹迪》曾在上世纪50年代拥有200万的销量,在2012年居然宣布取消纸质出版,全部上线。《比诺》在2003年的发行量还是六位数,而十年之后,迅速降到了7000。

更强的劲敌来自于十几年前兴起的与电视同步的杂志。BBC就成功地将其热播电视剧《神秘博士》(Doctor Who)的《神秘博士探险》(Doctor Who Adventures)捧成了发行量最高达到155000的明星同步杂志。

同类的电视同步杂志还有发行量为52000的《海绵宝宝》漫画,远远超过了传统《比诺》,更不用说以社交网络为基础开发的养宠物杂志《Moshi Monsters》,发行量高达228000。

归来

只是近日,漫画界又重新拾回对《比诺》的关注,开始了对主角的寻根讨论。传统漫画的热度因此提升了些许。

当三年前英国奥运金牌得主恩尼斯(Jessica Ennis)出现在《比诺》特辑与淘气包丹尼斯(Dennis the Menace)赛跑的时候,似乎就有传统漫画转型的苗头。

不断将明星搬入漫画剧情中,是传统漫画的一大变化。2013年为庆祝创刊75周年的特刊,贝克汉姆(David Beckham)、弗格森爵士(Sir Alex Ferguson)还有当红的单向乐队(One Direction)和杰西J(Jessie J)纷纷以漫画的形象出现。

不难看出,传统英国漫画和其他娱乐形式一样,都在进化。漫画市场开始不再局限于儿童,青少年和成人漫画市场都在增长。奥布莱恩表示:“再也不存在一个孤立的漫画世界。”以前可能从来不看漫画的人,现在或许会因为这些新元素得增加而开始关注漫画。

更有别出心裁强眼球的是《比诺》、《神秘博士》中主角的作者萨瑟兰德(Kev F Sutherland)开始全英巡回举办自己的大师班。无疑引来媒体追逐。

眼下,正上演着《比诺》主人公淘气包丹尼斯的寻根记。新近一期丹尼斯自己惊爆“爸爸”来自八十年代的说法,很有些电影《回到未来》的逻辑。不过无论哪个时代的丹尼斯都是独一无二的,因为他们各自都伴随一代人的成长。

《比诺》的归来尚不知何去何从,到底以上的转型事件是否足以将它再次捧红,将电视和游戏甩在身后,还无人知晓。

(责编:路西)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