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英国:餐桌上的金砖国
莫要嘲笑英国“黑暗料理”出没,它对异域美食的博采众长,实属罕见。仅在伦敦一地,就不难吃遍全球。在英国可以觅得亚、欧、非、美、中东各种菜系,蒸蒸日上的“金砖国”(BRIC countries)集团的美食自然也不例外。
从“日不落帝国”时期的影响,到现今多元国民的“思乡经济学”,英国异域美食能够吸引到世界各地的地道菜肴来安家,有许多原因。
“国菜”印度
英国大街小巷的“印度菜馆”,大多由孟加拉、巴基斯坦移民经营。这些咖喱菜广受欢迎,每年销量是英国本地菜“鱼和薯条”的足足两倍,也占英国人在外用餐花费的三分之二。
2001年,英国外相Robin Cook在广受传颂的演讲中说,著名印度菜肴玛沙拉咖喱鸡块(chicken tikka masala)已成为英国“国菜”(national dish),完美诠释了英国吸取外来影响、重塑多元“英伦”的意义。
当然,传说这道菜起源于无知的英国顾客抱怨印度风味的咖喱鸡太干,愤怒的大厨将金宝(Campbell)番茄汤、奶油和一些香料倒入菜中,想必没有预见到他误打误撞创造出的菜将来会如此风行。
中 国菜在英国也广为流传。二战后,东、南亚前殖民地居民回流至英国,往往以家族为单位经营一些可外卖的小餐馆,风味随着时间本土化。英国人会觉得烤牛肉、牧 羊人派、鱼派、威灵顿牛排、肝和培根等传统食物,是“家庭生活”的一部分;而与之成为对比的“民族菜系”是与和朋友一起外出吃的,因此别有滋味。
然而,现今英国印、中餐馆分流较为明显。印度菜长期以来未被归入高端饮食,在2013年伦敦1300多家米其林中,只有40家印度菜——尽管伦敦的印度餐馆比德里和孟买的加在一起还多。相反,越来越多的中餐馆走起或奢华或私房的路线。
神秘俄国
骑士桥附近的Mari Vana广受在英俄罗斯人好评。它有着俄罗斯典型的传统装潢,架子上摆放着熊、套娃玩具、俄罗斯文学著作,屋顶垂下华丽的吊灯,桌上的水晶碗盛着传统俄式 面包,角落里还有火炉,等待着英国漫长但其实不太冷的冬天。这是继圣彼得堡、莫斯科和纽约后的第四家店,罗宋汤、饺子等名菜都色味俱全,还有特殊的伏特加 饮料,可供速饮用或慢尝。
东欧菜馆如果在伦敦历史久一点,往往还会笼罩上冷战时期的神秘风采。南肯辛顿一座营业至今的波兰餐馆Cafe Daquise,近半个世纪中,成为潜伏在伦敦的前苏联间谍秘密相会、进行情报“活转手”的地点。这里离苏联驻英使馆很不远,也容易混进旁边的哈罗德百货 ——那里有许多进出口,可以在人流中将“尾巴”甩掉。
浓情巴西
巴西人组成的新移民群体,在上世纪90年代才开始壮大起来,比东、南亚晚了许多。他们在英国扎根后,也扩大了自己的食物供给链。
情绪是流动的版图,这造就了“思乡经济学”。与印度、中国菜被英国人广泛消费不同,巴西菜品与原料,更多是面对移民对正宗家乡菜的需求。有趣的是,巴西菜也受到其他客居英国的群体的欢迎——比如前殖民者葡萄牙、说葡萄牙语的非洲国家,还有其他南美国家。
当然,英国人对巴西菜也并非不热衷。毕竟这个国度的文化形象里,有热带天堂、阳光海滩、性感躯体和狂欢节,总会令闷骚冷峻的英国好奇。产自巴西的肉类、豆子、米面、亚马逊热带雨林的果汁,都是英国进口较多的食材。
位 于伦敦金融城苍鹭大厦(Heron Tower)的Sushisamba,和碎片大厦(The Shard)的中餐馆胡同一样,是伦敦为数不多登高赏味的好去处。那里主打日本、巴西、秘鲁的混合菜:20世纪早期,大量日本移民来到南美丰饶的土地,种 植咖啡、寻找财富,渐渐发明出这种独特的风味,伦敦店里通常座无虚席。
“金砖四国”本以文化多元、地域广阔而著称;它们的食物,不论正宗与否,在英国也普及开来——你们说,处在美食全球化中心地段的英国人,有没有口福呢?
(责编:路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