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走进英国|人物特写|玩转英伦|漫话英伦你问我答

人物特写:托笔·伊迪——把华人作家推向国际的英国人

人物特写:托笔·伊迪——把华人作家推向国际的英国人

托笔·伊迪(右)孟京辉于北京品特青年艺术节

在华人作家迈入西方市场的征途中,英国文学代理人托笔·伊迪(Toby Eady)功不可没。他先后代理的华人作家包括于丹、张戎、欣然、朱文、虹影、郭小橹等。

在四十余年的专业生涯里,他练就在西方文学市场‘点石成金’的本领,他代理的华人著作中,张戎的《鸿》曾创造了在西方销售逾千万册的惊人纪录。

他每天都收到华人作者来稿,只需十分钟,他便能判断出作品的质量。他严谨苛刻,一年最多只做四本书,四本起码能受二十几个语种欢迎的书。

我在托笔的伦敦寓所采访了他。托笔今年74岁,成长于英国贵族家庭,继父是勋爵,母亲是王室远亲,可他最终定格为英国上流社会的反叛者。

他痛恨阶级,痛恨旧式英国贵族的帝国主义式的傲慢,向往平等,反对保守党,亦不欣赏工党中曾以‘第三条路’闻名天下的前首相布莱尔,是工党中的极左派。

同时,他热爱中国,曾造访中国不下三十次,欣赏中国社会重建中的成就。在中国还近乎完全被西方忽视的八十年代,他就开始关注中国作家,并将他们领入西方,他对忍辱负重国家反弹力的前瞻性预测,也是非一般英国人所能明白及企及。

拒绝进入伊顿公学

人生最大的幸福,是有选择的自由,最怕蜷缩在牢笼,还自以为无拘束。在常人眼里,托笔从出生起,不愁吃穿,亦无须为社会地位担忧。不过托笔有一位反传统与反阶级的前卫母亲——玛丽·威斯利(Mary Wesley,英国著名作家)。

此外,他虽在英国上流社会圈中成长,但其生父是捷克教授,属犹太家族,因此并不受到当时英国上流社会圈中的尊重。而托笔反感英式的殖民式傲慢,以及痛恨阶级的不平等,溯根求源,均与其母亲及其生世相关。

伊顿公学是英国典型上流社会的符号,而托比至今仍认为,英国许多议员出身伊顿这一事实本身就是一大灾难。而他自己早已身在上流社会圈中,自然不需要伊顿为自己提拔高度,并选择挑战它。

人物特写:托笔·伊迪——把华人作家推向国际的英国人

托笔·伊迪(左二)和冯骥才于天津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托笔在获得伊顿奖学金时拒绝入学,就是其胆量与性格的显示。或许有人会认为他很幸运,在普通人连伊顿的门槛边都摸不着时,他可以自由选择去还是不去。但托笔敢于与自己的阶层唱反调,且非一时之气,一生支持工党极左翼,终生追寻自己的理想与主义,是真正自由之人。

二战后,托笔曾在德国求学。用托笔的话形容,那段岁月象是把他从英式谎言中解救出来。他自小受到的英式教育充满优越感。可在一个战败国,那里没有自尊,处处需要重建,他看到了战败国的能量。

后来他回到英国的牛津大学深造,其关于战败国忍辱负重的反弹力量的观点,着实让学监惊讶。此后他对中国的关注及后来密切与中国作家合作,追根溯源,与其少年时在德国这段大开眼界的经历,密不可分。

《鸿》在西方销售逾千万册

对于中国国内的读者来说,《鸿》及作者张戎大概是陌生名词,因此书至今未能在中国大陆发行。不过在西方,《鸿》的名声极响,它被译成三十种文字,销售量过千万册。在出版二十年后,上月我在地铁上,还看到有人阅读《鸿》。

托笔是当时张戎的文学代理人。文学代理,意即向代理作者提供策划、要价、包装、合同监理、事业发展,税务等各项合法建议及服务。

托比回忆说,当时朋友Jon Halliday(张戎先生)问自己愿不愿意见张戎,听听她的故事,那是关于她家三代中国女人在中国社会变化中的真实生活经历。

按托笔的习惯,必须和作者见上一面,聊过天,才会考虑是否代理该作者。且合作建立在信任之上,托笔从不用合同来限制自己与作者的关系。

托笔与张戎见面后,发现张母的角色很重。于是托笔花了六个月,为张母申请到了签证,请来英国。连续六周时间,每次托笔与张母见面,都由托笔问,张母答。

为何必须由托笔发问,而非张戎?托笔解释是因为张戎对其母充满了尊敬,而张母在和托笔对话时,完全以一种她从来不会对张戎谈话的方式;且她准备充足,非常配合托笔。

此后托笔与张戎大概一周见一次,共同编辑《鸿》,前后耗费七年。发行后,最初在英美无甚反响,直到张戎被邀请去参加悉尼作家节,取得巨大成功,单在澳大利亚,就重印了百万册。直至后来创下千万册的惊人纪录。籍此书,张戎一跃成为西方一线作家。不过,后来张戎离开了托笔。

成功营销《于丹〈论语〉心得》至西方

人物特写:托笔·伊迪——把华人作家推向国际的英国人

托笔·伊迪于广州图书馆

于丹在中国红透半边天,可西方没人听过于丹。中国作家要被西方读者认可和喜爱,必须找到优秀的国际文学代理人。中华书局为此找到了托笔。

但凡托笔接下的作者,都具有出版二十几个语种的潜力。对于《于丹〈论语〉心得》,托笔亦是奔着此目标。在一个书展上,当时他和中华书局的李岩及顾青一起推销于丹。

两天半时间,他完成了这事,卖掉了二十几个国家的版权。那时还没人读过于丹,不知她是何许人也。

他告诉每个国家的出版商,说自己可以保证翻译水准,并且只问他们两个问题:“断根没?为何于丹可以在中国卖得好?”出版商们出于对有‘点石成金’美誉之称的托笔的信任,在还未阅读《于丹〈论语〉心得》之前,就签下了合同。

托笔非常强调英文翻译的重要性。翻译的作用如同再创作,得把中国作品精髓用西方读者喜爱的英语形象描绘出来。翻译如此之难,至今少有华人作家(指母语是中文,而非英语的华人),能够自己用英语写作,去赢得西方市场,必须借用翻译之力。就算是张戎,一位英国语言学博士,因其英语过于学究,也须由其先生协助润色。

欣然的《中国的好女人们》一书,费时两年时间,才找到合适的翻译。谁可以完美地翻译《于丹〈论语〉心得》?托笔推荐了英国爱丁堡大学教授狄星,一位非常了解中国文化的英国人。翻译时间长达三年,修改不下数十次,狄星最终达到了托笔的苛刻要求。

太太欣然

当我提及托笔的中国太太欣然时,一直严肃着面孔的托笔面色开始温柔。是文学,让托笔与欣然最终相伴相依。当时欣然初到英国,经张戎介绍,认识了托笔,几年后,欣然的处女作《中国的好女人们》发行,并攀至畅销榜单,托笔是幕后功臣。

人物特写:托笔·伊迪——把华人作家推向国际的英国人

托笔·伊迪于广东东洞村

我问托笔:很大程度上,托笔成就了张戎,而张戎成名后,在撰写另一书籍时,与托笔意见不合而离开,这似乎对托笔有些不公?托笔本人对此不予表态。我此前曾采访过欣然,她似乎对张戎把自己介绍给托笔,一直心存感激,认为其他的都无需计较。

婚后逾十年,托笔与欣然仍形同蜜月。他俩合作开了公司。托笔说:欣然看着自己工作已十余年,她是一位杰出女性,亦很懂行。除了继续写作与操持慈善事业,此后她可以选择自己想合作的华人作家。

最后我问托笔,高兴自己一辈子的人生选择吗?他说是的,这是最好的人生。

(责编:友义)

本文不代表BBC的立场和观点。网友如要发表评论,请使用下表: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