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特写:“永不退休”的罗斯柴尔德爵士
10月19日,我应约按响了伊夫林·德·罗斯柴尔德爵士(Sir Evelyn de Rothschild)办公室的门铃。这是伦敦切尔西一僻静而充满历史文化的街道,几十米外就是大剧作家王尔德的旧居。
1809年,罗斯柴尔德(又译为洛希尔)爵士的祖爷爷內森·迈耶·罗斯柴尔德(Nathan Meyer Rothschild)在伦敦创立罗斯柴尔德父子有限公司(N. M. Rothschild & Sons)。1815年,他预料到拿破伦会遭遇滑铁盧大败,购买了英国政府债券,一夜暴富。
至今罗斯柴尔德银行家业已传至第七代,虽不再有当年富可敌国之势,但两百多年下来,花繁叶茂,据报起码三个以上家族成员是亿万富翁。
罗斯柴尔德爵士(以下简称爵士)今年84岁,是家族第五代掌门人。他曾是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前财务顾问,因其对金融银行业的贡献,1989年被女王册封为爵士。 2000年他与第三任美国妻子琳·德·罗斯柴尔德(Lynn de Rothschild)的新婚之夜在白宫度过,因为琳是希拉里的闺蜜。2003年爵士从家族生意中退出后,与夫人开起了夫妻店,创办了E. L. Rothschild公司,罗斯柴尔德夫人担任CEO,爵士担任董事长。夫妇俩在全球各地投资,近期投资重心转向中国。
到底爵士有多少个亿?外界猜测颇多,从10亿到200亿美元,众说纷纭。不过,夫妇俩在西方有强大的影响力是不争事实:每年的“包容性的资本主义大会”(Conference on Inclusive Capitalism),爵士夫妇请来的嘉宾均为超重量级,包括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英国王储查尔斯王子,英格兰银行总裁马克·卡尼,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常务董事克里斯蒂娜·拉加德等人。据报2014年与会的250名超级富豪代表来自37个国家、35个商业领域,管理着大概全球1/3的可投资金额(30万亿美元左右),意即平均每人控制1200亿的活动美元资产。
“你好。”爵士的管家作了个欢迎的手势。他站姿优雅,举手投足颇见功底,典型的英式贵族的管家礼仪。
“请坐。”管家安排我坐在了客厅中央一长桌旁。“请问喝什么茶?”
“英国茶,谢谢。”
我环顾四周,这不象办公室,倒象是个小型星级酒店。
“有多少人在此工作?”我问管家。
“爵士,我和秘书。”管家礼貌地答道。
客厅约四十平米,左手正中央是壁炉,两侧是书架,摆满了书。右边两米外是一张圆桌,上面整齐地叠放着几份当天的报纸。我面前的桌子约四米长,一半全摞满了书。
“爵士,客人已到。”隔壁房间传来管家的声音。
很快爵士就下了楼。他态度和蔼,面色红润,行动自如。访谈的一小时里,他思维敏捷,说话中气十足,完全不似一八旬老人。
“请问这些书为何摆在桌面上?”我问爵士。
“书架摆满了。”
“为何不再建?”我环顾四周。
“房子的前任主人是美国著名画家约翰 · 沙金特(John Sargent),不能随便改建。”爵士说。
从花花公子到第五代掌门人
曾有报道说爵士年青时是花花公子。爵士自言年青时不很serious(生活放荡不羁),并无承担家族银行业的责任感。他含着金钥匙出生,二战时和姐妹去美国呆了三年。1943回到伦敦,亲眼目睹了伦敦被轰炸,后来入了海军,随后进了剑桥大学。爵士说自己从没想过去做银行家。他一直喜欢驾车、骑马、马球及周游世界。直到他父亲安东尼·德·罗斯柴尔德(Anthony de Rothschild)病了,他不得不接管银行,成为家族银行业第五代掌门人。
爵士回忆说:“我的父亲还有祖父都很慷慨,家里人也经常互助。我从小就被教育着要助人,要对社会有用。除了经营银行业,我在49年前成立了ERANDA Foundation(一个用以支持医疗研究、健康与福利、教育与艺术方面的家族慈善基金)”
为何家族产业能代代相传,打破富不过三代的魔咒?爵士说:“罗斯柴尔德父子有限公司的主席及CEO的选择,从来都是家族集体决定。我与家族里的堂兄弟协调工作,就象中国旧式家族一样。”
关注中国四十年
还是孩童时代,爵士对中国就有了好奇心。这种关注源于其父亲安东尼。安东尼于1910年开始环球旅行,对中国艺术的浓厚兴趣也随之开始。爵士说父亲最喜欢收藏中国瓷器,尤其是唐朝与明清时期的,这些藏品现都永久展示在英格兰白金汉郡的罗斯柴尔德家族的阿斯科特宅邸(Ascott House)。爵士自豪地说:“那是全英国最好的中国收藏。”
还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对外大门紧紧关闭之时,以其家传的敏锐商业嗅觉,爵士踏上了中国大地。当时接待他的是中国银行,爵士回忆那是一段开心的时光。作为《经济学人》(Economist)杂志的主席,他亦把《经济学人》引入中国。
爵士说:“我不假装自以为是,但凭着过去四十年常去中国的经验,我觉得还是懂一点中国。去中国不意味着只去北京和上海,更该去农村。我父亲常说:‘做生意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工作之余,去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
爵士还说:“我喜欢中国,很高兴目睹中国发展如此之快。很容易去批评任何国家,无论中国、英国或美国。中国需要变革许多事情,尤其是建设法制系统。如果有好的领导人和政府,民主会是好制度。成不成为民主国家并非对与错的标准。我看到中国越来越开放,允许批评了。1977年我去中国时,司机和服务员全是密探。我不介意的,我只谈足球。”
包容性资本主义(inclusive capitalism)
自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爆发后,爵士夫妇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大力推动包容性资本主义。包容性资本主义,是指认同分享,由道德价值指引,而非个人贪欲的资本主义价值观。
爵士认为最有资格谈论包容性资本主义的人是自己的妻子琳。他称赞妻子不单有雄心,而且是个好人,想把公平的机会带给每个人。
每年一度的包容性资本主义大会已召开几年,为何大会期间不请媒体参与?爵士是这么回答的:“我们不请政治家,不过我们请来了中国、美国、欧洲等地最大的企业家、美国前总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英格兰银行的老总等人。间接地,这个消息就会被传播出去。我们主要想让大家(指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明白我们需要包容性资本主义,必须在相关的地方进行改革。世界一直在变,你们中国也是,富人太多,贪污过多,我们必须尽可能地去平衡社会,提供好的教育、医疗及住房。而实现这些,需要公平的游戏规则。2%的美国人控制80%的财富(的现状)是错误的。”
爵士还说:“情况在2008年时开始恶化,金融界人士太贪婪、想尽可能往自己口袋里装钱,这都是错的。资本主义的道德在恶化,我们需要拯救它。需要有好的管理,不应着眼于短期盈利,不要过于匆忙。对冲基金是现代社会的灾难,他们只想着为自己挣钱,而忘了分享。”
日常生活
虽然太太是美国人,夫妇两人亦不时在全世界飞来飞去,但爵士说伦敦才是自己的家。爵士说自己的生活简单而规律:起床后吃个简单的早餐,检查邮件,然后是会议。如果有人邀约吃晚饭,他就外出就餐。晚上11点上床睡觉。他平时喜欢看赛马、橄榄球、网球与足球,他笑称自己是切尔西足球俱乐部的粉丝。他平生最爱吃巧克力,因此还在家中附近开了家巧克力商店。
我问爵士何时退休?他说:“退休?永远都不会。”
(责编:友义)
本文不代表BBC的立场和观点。网友如要发表评论,请使用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