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走进英国|人物特写|玩转英伦|漫话英伦你问我答

走进英国:在伦敦听李云迪

走进英国:在伦敦听李云迪近期李云迪音乐会后现场签售照

四月的春光里,李云迪巡演到伦敦,下了班匆匆赶去泰晤士河南岸的

比吃饭便宜的音乐会


这是一个压力颇大的工作日晚上,我大概满脸倦色,穿过人群找到座位,等待灯光暗下来。能随意地听到一场李公子的肖邦,是件舒心的事。因票价低廉,也舍得偶尔出神,允许自己飘远,各种心情融在深深浅浅的低音演奏(undertone)里,最后在一段惊艳的华彩中,找到思绪的归处。

一个月前托朋友买了音乐会的票,票钱十镑。一年前的春天,在

有好朋友说,伦敦是个吃顿饭比看场音乐会贵的地方。这一方面是吐槽伦敦的昂贵,往乐观里看,也说出伦敦的音乐盛宴可以当一日三餐品尝。许多人初到英国时并不常去什么艺术类活动,但抱着在伦敦捡便宜的心态,渐渐接触多了,就有上瘾的感觉。

音乐作媒

九年前第一次来伦敦,也是音乐作的媒。那时在新加坡读中学,参加学校的弦乐团。暑假乐团组织了来英国的音乐之旅,见到皇家音乐学院的大学生们,也在伦敦的教堂里举行演出。

那是我第一次看见众多的大型乐器——大提琴、低音提琴,被装进专门的巨大木箱里,一批批运上飞机。

走进英国:在伦敦听李云迪2015年摄于Royal Albert Hall郎朗音乐会

去英国的旅费从哪里来?比起当时以及现在国内许多中学生海外夏令营,那一次旅行的性价比颇高。一方面,学校每年划一部分专款,作为支持学生社团的经费。成功的社团常可作为学校的卖点,带来更好的生源。

我所在的学校一向走中庸之道,但在全国性的乐团比赛中脱颖而出,获得不少奖金,也吸引到校方更多投资。

同时,音乐作为英国教育体系大学预科(A Level)里一门与物理、化学同等比重的选课,在课程设置里有自己的地位,而音乐型社团是音乐系师生大显身手的场地,并不是锦上添花的摆设。每周两次、每次四小时的排练,强度可鉴;一年几度的正式演出,团员正装出席,租用专业音乐厅,也很像模像样地对外卖票。

另一方面,团里每年组织圣诞节前夕走上街头“卖艺”,俗称basking。热闹的乌节路地铁站里,团员们几人一组,戴上圣诞帽,演奏着简单而欢快的节日小曲,一旁摆着自制的海报,自然就有人群驻足。

种种的收入叠加在一起,到了需要全团出国的时候,就轻松许多。

走进英国:在伦敦听李云迪2010年学校乐团音乐会上,作为senior参演舒伯特五重奏

我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并无计划地从一个赤道小岛国出发,对这个五月也能飘雪的大岛国有了初印象。当时并没有想到一定就要去读书,但这至少成为了一种摸得着的可能性。

到伦敦后不再操琴,但音乐一直没有远去;多才多艺是身边年轻人的一种常态,从象牙塔踏入职业场,平时摆起扑克脸,下班后,一起约着去听一场音乐会,大约就是最好的放松与释怀。

(责编:凯露)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