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晶:青少年心理专家;清华大学就业指导中心教授;《中美时报》教育专栏作家
如果说500年前的大航海运动,让各个国家的人的身体相遇了,今天的互联网时代,则是让各个国家的人的大脑(在网络上)相遇了--天涯若比邻的时代横空出世,地球村近在眼前。
在这个时代,首先国际一体化的是企业,紧随其后的是国际教育。许多家庭在没有做好心理调试和必要的文化准备的情况下,纷纷把孩子送出国门,然而,很多孩子在国外学校“水土不服”,引发这些现象的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应该是中西基础教育模式不匹配,孩子习惯了国内填鸭式教育,到了国外,面对启发式、互动式的自主教育不适应。
面对这种现象,如何帮助孩子做好出国学习的心理及文化融入的准备,笔者认为最主要的有两项:
1)帮孩子养成自信心
很多人认为成功需要坚强的意志,岂不知,坚强意志背后的支柱,是自信心。人的自信心,不是先天遗传而来,是后天培养的结果,如何培养,其核心是:成功是成功之母。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有意识地为孩子设计一些跳一跳、够得着的小目标,在孩子完成这些小目标时,给予及时的表扬,让孩子觉得自己有能力,经常不断的“小成功”,就会慢慢养成孩子“我行”的自信心,一个有自信心的人,日后才有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和勇气。
一个人不论是求学还是工作,都会不断遇到困难和挑战,但在困难和挑战面前,每个人的反应是不同的,一些人选择咬牙继续前行,一些人犹豫退宿回到舒适区,人们看见的是外在的成功或失败,看不见的是内在起决定作用的自信心。
2)让孩子以“世界为课本”地学习
纵观教育发达的国家,他们在基础教育阶段,有一个与中国不同的教育理念,就是让孩子“以世界为课本”地去学习,(中国目前还是“以课本为世界”地学习)。西方父母认为,学校只能教孩子思考的方法和对知识的好奇心,而实际的技能在学校是学不到,孩子只有到社区、或更广阔的天地去参与、去感受、去学习,才能形成技能,应对未来的生活。
希拉里写过一本书《举全村之力》,她书中讲述了美国父母培养孩子的理念和实践,在美国,绝大部分孩子的成长,不仅是跟老师和父母学习,他们还跟自己的教父教母(一般是父母认同的品德高尚或有社会成就的人士)学习互动,孩子还要定期为社区义务服务、做环保、到各地旅行等等。在这个教育模式的指导下,他们的孩子不是学习成绩一条腿独大,而是另一条腿(独立、坚强、能力、品德、包容性)也同步发展。
如何让我们的孩子“以世界为课本”地学习,是今天中国教育的新课题,也是家庭教育的新挑战,父母帮助孩子做好这个观念的转变和学习模式的拓展,就是对孩子顺畅融入国际教育的必要准备,让孩子的心态和意识匹配异域文化,就是国际化的开始。
(新东方游学十周年高峰论坛活动“一次游学,受益一生”,于2015年5月,在全国多个城市联动,携手近千名青少年,与世界同行,助力每一位孩子的成长与梦想。我们邀请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一流大学的家庭教育指导专家、来自哈佛大学、牛津大学等海归精英、新东方集团培训教师、新东方游学成长规划师到场,为千万中国家长和孩子带来新锐的国际前沿思想碰撞并权威解析中国家庭教育、国内外教学差异等,从孩子的家庭教育、出国规划、人格塑造和独立成长精心打造一场教育盛典。)
详情请戳》》新东方游学十周年高峰论坛
预约电话:4006503332
(责任编辑:蔡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