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让你在皮肤上感知世界冷暖之前,在心灵上先搭起世界观的台子。”作为教育者,俞敏洪希望中国的孩子,能在读书中找到未来,让每一个人,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拥有更大的世界”。
最近听闻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以数千万包下邮轮,带几千名教师出海航行。虽然笔者也是俞敏洪的粉丝,但有那么一刻,心里还是闪过些许质疑,一向在生活上低调的俞敏洪为什么要坚持这样一场航海之旅?
是巧非巧,近日恰好接触到俞敏洪身边的一些人,知道了很多关于老俞不为人知的故事。至此,我才看到一个不忘初心的老俞,和一次不一样的邮轮之旅。
01
2013年,《中国合伙人》上映。影片里,连续考了三次的成冬青终于走进北大的校园。
两次高考落败,眼看就要屈服于当农民的命运,他最后一搏,搏命背下整本英文字典,从明眸变成近视眼,终于考上北大,然而现实再次给了他一记闷棍。
跟那些天赋异禀的同学比起来,他只是一个只知道下笨功夫的“土鳖”,即使再努力,似乎都难以超越他们。
这看起来确实是俞敏洪的缩影。
俞敏洪是同班唯一一个从农村考入北大的学生,跟别人相比,思想保守、普通话不标准、艺术和体育无一特长。
甚至凭借死记硬背得到高分的英语科目因为发音不准,迫使俞敏洪被调到了最差的班级——“语音语调及听力障碍班”。
他后来自己回忆说:“我在北大一直挺自卑的,从进北大到出北大的11 年间,我一直生活在自卑里。”
那些优秀的人轻而易举做到的事情,我们普通人再怎么努力都做不到。这样的现实,怎么能不让人绝望。
在最绝望的时候,他大病一场,休学一年。俞敏洪后来回忆说,这场病救了他:“我突然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一下子胸怀宽广了——为什么我要跟人比,我就是我自己。”
02
俞敏洪经常拿这句话鼓励迷茫期中的年轻人:“当全世界都抛弃你或者你抛弃了全世界,唯一能够和你不离不弃的就是你手头的那些书籍。”
这是他的经验之谈。大三的时候,他开始拼命地读书,几乎以每天一本书的速度在往前走。整个大学,他看完了八百本书。
那时候,他并不知道读书到底能干什么,因为读书对于现状并没有什么改变,他的成绩依旧不好,他在北大毕业时候的平均分是67分,依然是全班倒数第五名,读书看起来没有改变什么。但他的思想和心态悄然地发生了变化。
在北大的毕业典礼上,他讲了这么一段话:“同学们你们都很厉害,我追了大家五年,一直没有追上,还得了一场病。但是,请同学们相信,只要我还活着,我不会放弃。你们5年做成的事情我做10年;你们10年做成的事情,我做20年;你们20年做成的事情,我做40年……”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之后的人生里,他曾经无数次面临过类似的绝望:被北大开除的时候,公司面临巨大危机的时候。
但他学会了在绝望中寻找希望。那些独自读书的岁月里,他慢慢地具备了自我生长的力量。
到现在为止,很多人对他大学读完八百本书的数据表示怀疑。
但在2015年的一次演讲中,他说,不到3个月的时间,他一共读了接近60多本书,做了三万多字的读书笔记。时至今日,他依旧保持着每年读一百本书的习惯。
他要管理整个企业,还要指导各种创业项目,有各种应酬,比我们任何人一个都忙,怎么可能还保证这么大的阅读量?
看了他的时间作息表之后,你就知道为什么了。
他说:“我的勤奋一般人跟不上。我平均每天工作16—18个小时,如果没有应酬,平均每日三顿饭的时间加起来不超过半个小时。”
他每天都很忙,早上六点半起床,晚上十二点睡觉。但他依旧在坚持读书。坐飞机、坐汽车,这些时间就是他读书的时间。即使在特别颠簸的时候,他都可以在汽车上看书。
他说,人生是需要不断学习的。人生最重要的是注意力和穿透力,我们需要排除周围所有的纷纷扰扰,眼睛盯着你前行的路;需要摆脱所有微信和微博的骚扰,坚持专注地学习。
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穿透黑夜,看到星光。
03
中国近年的教育,向来只重视成绩的高低,却很少考虑到人格的塑造、自信心的培养。俞敏洪曾深受其苦,虽然他最终通过读书、通过自我教育,成功走了出来,但那些跟他一样依旧在自卑中煎熬、在迷茫中看不到未来、还不具备健全人格的孩子,是他永远的心头之痛。
当一个孩子本身具备了更好的情怀和更高的胸怀,成绩的优秀并不是一件难事。俞敏洪不希望下一代的孩子,在这样的教育中舍本逐末,痛苦煎熬。他希望能尽他所能,去改变这种教育的现状。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曾担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是国内“通识教育”的倡导者和践行者,他提出,大学应该从知、情、志三个方面,全面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其中,教师不单要能“以己之专长之特科知识为明晰讲授”,而且要为学生的“自谋修养、意志锻炼和情绪裁节”树立楷模。
这也是俞敏洪的梦想:他要让新东方成为一所鼓励通识教育、培养人文主义精神的私立文科大学。
他说:“中国需要的是未来,未来需要的是有自由精神、独立人格、独立思考能力的新一代。新东方的伟大事业,就是为中国培养这样的未来。”
而要培养出独立人格的孩子,就先要培养出具有独立人格的老师。
俞敏洪要求新东方的管理者和优秀员工每年必须读超过20本书,事实上,每年读书超过50本成为了管理者的常态。
公司内有许多团队把每月的读书分享做成例行的部门会议内容,主管会抽出大量的时间做亲笔点评。
他期望“通过不断坚持读书,能让新东方老师们培养自由精神、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能力,能最大化地保证新东方的教学产品和教学质量,也能给每一个来新东方学习的孩子们树立最好的学习榜样”。
04
然而读书并不是所有人都天然会喜欢的事情,外界有太多的诱惑,让时间成为了最稀缺的资源。有书有一句口号“你有多长时间没读完一本书了”,不知道戳中了多少人的内心之痛。
时代在进步,阅读资源在丰富,读书的成本越来越低,但读书的人却越来越少了。
俞敏洪说“阅读是在孤独中和思想、和灵魂交朋友”,读书之“独”,尤其对当下的年轻人而言,更是难以容忍的。
所以现在流行一个词“共读”,众多年轻人以书为媒,依托平台,寻找到更多意气相投的伙伴,又重新找回读书的乐趣。
而这一次,俞敏洪则把这种共读模式带到了海上,邮轮里,带着新东方的2000名爱书的优秀老师登船,在海上共读,共分享,共成长。
他希望用这样的投资,用这样的行为,倡导读书,倡导通识教育,倡导新东方的理念“终身学习,全球视野,独立人格”。
有人说:“教育是让你在皮肤上感知世界冷暖之前,在心灵上先搭起世界观的台子。” 中国需要真正的教育者,而不只是功利的提分老师。他希望这2000个上船的老师,能一起播下希望的种子、读书的种子。
他希望中国的孩子,能在读书中找到未来,让每一个人,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拥有更大的世界”。
(责任编辑:马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