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广播连续一月,伴着下不完的雨的循环播放,“每一次一听到《凤凰花开的路口》就想到尚大楼旁的那片凤凰花。”似乎一切和六月扯上关系的事物,都与离别和送别有关,比如学长姐和集大,我和品评家。
20min前刚刚提交了大学生涯名义上的最后一张考卷,你总说毕业遥遥无期,可转眼就各奔东西,很荣幸,你们已经成为全学校最厉害(lao)的人了,可是我还没有吃完本部所有的食堂,我要抓紧吃。
结束考试后并没有很大起伏的情绪反应,只想坐在键盘前敲下这近乎疯狂和开了挂的三个月,“你是不是晚上都不睡觉啊?”嗯,写完就去睡。
在完成二专毕业答辩后,是三个比赛的同时进行,参加比赛的初衷是因为已经下定了留学的决心,想让自己的PS上多一些内容,提升自己的硬件条件,可以说是有目的地点击了报名,但却意外地收获到了远胜于比赛荣誉之外的东西,大学的遗憾在于,自己主动去争取机会和参加比赛的这一根“任督二脉”,打通地稍微晚了些,如果大一的时候我就...可是,没有如果,现在即最好,不错过即有意义。
坐怕了通自室第三排靠窗的位置,闻透了水产品实验室的气味,每周从周一到周五每天8h的学习工作生活,被不断地拉长,人的身体和精力被无数次地突破极限,唯一轻松的就只有周末雅思课的时侯,因为它是唯一非早八的课,而且它有空调。三个月的学习时间,从基础段到强化段,关于雅思,有些话想说。
写作——形散神不散,它不是雅思。
每次绞尽脑汁想出的1.2.3.4点,总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被曹老师的A.B.C.D点给逐条推翻,基础段的前三节写作课,每节课都怀疑人生到反问自己“我有常识吗?”原因很简单:在中国考生的惯性思维中觉得理所应当的东西,老外是看不懂的。比如千万慎用“people’s culture”这类的模糊词汇,因为在老外眼里“culture”指的是一个国家所有政治、经济等制度的总和,“国家”层面的东西怎么能说是一个人的呢,写作课上反复训练的是我们的思维模式,看到题目后就能快速反应论点与论据,撇开语法和词汇,一定别跑题。
听力——做!精!听!
已经刷完一遍4-11的S1,正确率在一点点地提高,精听真的提升特别快,重要的是精听后的总结错词和反复回听,听的是原文的重点词、连读方式以及语气速度,坚持了“精听+听写”一周左右的时间,最大的感受就是雅思听力是有一些“套路”的,老师的方法+自己的总结,看着空能猜出个大概要填词的范围,听到停顿和转折词就能大概预测要出答案,所以一定要坚持精听,抓!套!路!
阅读——从题型入手
针对题型去刷题,我是习惯比如讲配对题的时候,我刷真题就只刷配对,连续几套刷,在掌握题型熟悉方法的同时,也能再次锻炼“略读、扫读和精读”的能力。每次涉及到科技类、化学类的文章,就有很多的专业名词,但这并不能成为做题的障碍,因为用技巧去做,并不需要对每一个词的意思都理解。印象最深的就是填空题,有好多情况下只需要根据词性判断、并列、从属关系就能直接从原文抄词,即使抄下来的词完全不认识,但那就是正确答案,完全不需要一个个去查到底是什么意思。
口语——提前准备素材
现在已经全面进入P2的练习,一定要提前准备题库,比如“描述一个你想再读一遍的书”我拿到题卡的当下,脑中跑过好多马(os:最近没读书、天哪有什么书要再看一遍、那本书英文名是什么来着????),马跑过脑袋之后连一个书的名字都没说出来,所以对于书、电影、名人等一定要提前准备,而且描述的对象一定要是自己熟悉的,熟悉胜于喜欢,喜欢得胜于听说过,这样才能从detail上去拓展。
听说七月适合屠鸭,那么一起走吧。
之前看过一个很棒的Ted演讲是关于时间管理的,一个人有没有时间做一件事,取决于这件事在他/她心中的优先顺序,把要做的事放在优先的位置,全世界都会为你调动去做这件事的热情与动力,不要担心自己没有时间和能力,因为时间可以挤,能力可以练。把生活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很难,但别还没开始就先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