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国秀:“问题”孩子是如何产生的——父母自我成长与家庭关系修复
2015-10-15 10:40
来源:新东方网
作者:
【课程简介】
"问题"孩子,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类:主动攻击型、被动攻击型。前者较多实施风险行为,比如校园暴力、逃学、离家出走、交往损友、抢劫盗窃等。后者较多表现为消极被动、功能低下,比如心理不适、厌学、宅在家里、依赖啃老、精神问题等。作为父母,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孩子的"问题"行为背后的意图是什么?问题是给谁看的?与我们的家庭有怎样的关系?
事实上,孩子的"问题"行为是挽救家庭冲突的灭火器。在家庭关系破损之前,孩子往往会挺身而出,以"问题"挽救家庭危机。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孩子,恰恰在于父母如何自我成长,如何协调和修复家庭关系。
《父母的自我成长与家庭关系修复》工作坊让急于解决问题的家长发现孩子"问题"的缘由和本质,帮助家长从焦虑与不安中振作起来,找到真正的解决之道,从而更好地与孩子沟通、相处,让家庭生活更加和谐幸福。
【课程内容】
孩子的"问题"可能是哪些家庭冲突导致的
父母自身在家庭中的行为模式和人际关系模式是怎样的
父母是如何形成既定的关系模式的
父母如何突破现有的模式行为,实现个人成长
父母如何协调和修复家庭关系,继而解决孩子的"问题"
【课程安排】
【适合人群】
“问题”孩子家长
教育工作者
心理咨询工作者
社会工作者
其他对子女教育、夫妻关系、心理咨询、家庭治疗感兴趣者
【课程人数】
参与者35人、观察员35人,限70人
参与者:自己愿意参加体验,觉察自我角色与特质,希望提升和优化父母角色,亲子关系的人士。
观察员:以间接参与和全面观摩的身份,体验并觉察别人活动,从中思考亲子互动,优化家庭关系的人士。
互动方式:参与者、观察员从不同维度融入工作坊,均有分享机会;参与者、观察员、导师三类角色之间皆有互动。
【导师介绍】
田国秀
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科研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学校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社会学学会社会建设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中国青少年研究会第四届理事
重点研究领域:学校社会问题、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学校道德教育、抗逆力理论与应用、离婚家庭青少年研究、心理游戏辅导。
代表作:《人间游戏:人际关系心理学》、《团体心理游戏实用解析》、《儿童与青少年社会工作:照管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学校师生冲突的成因分析与对策探究:基于微观政治社会学视角的研究》、《抗逆力研究:应用于学校与青少年社会工作》及《我不想要“保护伞”:如何帮助孩子应对风险》等。
(责任编辑:蔡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