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旎:家长如何参与孩子教育
2017-11-11 16:57
来源:新东方网
作者:
专访嘉宾:张旎 中国儿童博物馆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主持嘉宾:许莉娅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学系主任
让孩子能够在真实情境中学习和成长
许莉娅:张老师您好,很高兴认识你!今年新东方家庭教育论坛的主题是“让家庭教育回归生活”,您对这个主题有什么样的看法和感受?
张旎:我自己有三个孩子,有了孩子之后对儿童教育感兴趣,从美国回来后就自己从事儿童教育工作,目的想让孩子能够真实情境中学习和成长,让更多的家长了解在生活当中如何和孩子相伴。
我平常除了工作,就是在家里面和三个孩子摸爬滚打。我观察他们在生活当中的一举一动,跟他们互动,这个过程我发现,在生活中随处都是在教孩子,不是限制在某一个时点上。
许莉娅:随时教孩子,是不是需要家长有一个敏感度?他如果没有这个敏感度,一天24小时,都不会有教育的好契机的。
张旎:孩子一生下来一直在学习,他没有停过,但是我们可能没有注意到。我们觉得把他放到某个地方让老师教他学习,他一直在学习。有时候老师没有看到,没有看明白,他就可能自己去学。而家长有时却会阻挡了孩子的这种学习,比如,常说,你别干这个,这个不能碰,这样反而会限制孩子的成长。我们在工作中特意告诉家长,孩子不管在做什么的时候,都是在学,如果多做一点,对他的帮助会更大。
应试教育和人生引导是互补的关系
许莉娅:在生活当中帮助孩子寻找人生的道理,和我们目前这种应试教育学习,你觉得是一个什么关系呢?
张旎:我觉得更多的是互补吧,因为学校给予的是比较标准化的教育,老师可能只是了解三五十个孩子,没有办法一个一个教育。但是对于家长来说,他应该对自己的孩子有更全面的了解,包括孩子要找到人生的价值。孩子的教育,学校能够给予一部分,家庭需要给予另外一部分。
许莉娅:您说的互补非常重要,我想这个定位也是非常准确的,具体您可以谈一下吗?时间能够互补吗?
张旎:在我看来学校里面,低龄孩子(低于12岁)在学校时间很短,一年有一半,一天有很大一段事件在家庭和社会中生活。你怎么安排他的课余生活,会导致孩子的结果不同。
许莉娅:低龄孩子的家庭教育,家长有大量发挥和利用的地方。你觉得可以如何在内容和时间上互补呢?
张旎:先说内容和时间上的互补。现在学校的重心是在知识教育上,因为要考试嘛。但是在更多涉及未来的竞争力,包括怎么面对失败,怎么有创新精神,怎么有创造力这些软实力方面,我的孩子除了知识型教育,还需要别的教育。这些软实力能力,需要培养他,不论是家庭生活中还是别的什么渠道得到教育。
许莉娅:形式上的呢?
张旎:我们特别强调让孩子自己学习,不要给他规定时间规定内容。以我们的中国儿童博物馆为例,我们把教育内容设计在一个很好的空间里,让孩子自己学习,老师去观察这个孩子他喜欢什么,他擅长什么,去辅导家长如何发现孩子到底喜欢什么,擅长什么,应该在哪方面给他更多的支持或者更多的资源。这种方式的教育,跟学校完全不一样,因为学校没有这样的空间,学校做不到。
家庭教育,家长也需学习
许莉娅:我可不可以这样理解你的话,这个教育和学校教育是互补的,内容互补,形式互补。学校教育几乎更多的是一种认知教育,你们的这种教育,我希望多一些体验教育,还有空间教育,这个教育可以在大自然当中,在生活场景当中。这种教育,你的博物馆可以做,回到家庭父母也可以带着孩子做,是不是父母需要培这培训呢?
张旎:我们开展过大量的父母培训。父母教育,我觉得是最难的部分,因为我们不能强迫成年人改变。我们通过营造环境让他意识到,他意识到才会行动。我们会提供一些文字材料给家长,家长看后受到启发,会做一些事情。他看到别人和孩子是怎么玩的,他看到了特别动人的那个时刻,他突然觉得自己也应该这样投入地做一些事情,全方位的,各种各样的。你不知道他会在哪个节点和时间被什么东西启发,我们努力让父母自主地调动自己的积极性。
孩子个性解放与行为规范的平衡
许莉娅:你的博物馆和科技馆,融入了美国的教育理念。美国社会和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存在很大的差异,中国是集体主义趋向,你怎么看待本土化的问题?
张旎:我们采取美国教育形式。就像水是中国的水,用的是美国的瓶子,用美国的教育方式吸纳中国的教育。大家都特别想传承中国的东西,但如果方法不得当,孩子会很排斥,他觉得很无聊。
许莉娅:您怎么去看待孩子个性解放与规范他的行为之间的关系,这个怎么处理?
张旎:我觉得规范跟对孩子的要求有关系。他是一个社会人,他活在社会里面,规范可以让他很清楚意识到周围对他的要求。
许莉娅:可不可以这样理解,在理念上是自由探索的,但是会有一些弹性的规范在里面?要有底线?
张旎:我认为,在学习层面上是自我探索的,是自由的,但是在行为上是有社会规范约束的,这两件事是互相的,不是矛盾的。在美国,也不是说孩子都没有规范,而是在学习上开放创造力,但作为社会人,他要知道规范是怎么样的。
许莉娅:非常好的,祝福你的馆能越做越大,能够使更多的孩子受益。
张旎:谢谢。
更多内容请关注>>>第十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