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玉涛:育儿不是一个人的战斗,与家人一起养育身心健康的孩子
2017-11-14 15:10
来源:新东方网
作者:
在崔玉涛育学园儿科诊所的门诊工作中,我经常与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地域甚至不同文化背景的家长们打交道。我从事儿科工作已经整整30年了,与过去相比,现在我越来越真切地感觉到,不论是我们的家长“养育”孩子,还是我们的家长“教育”孩子,都已经出现了很多与过去相比完全不同的新问题。
在今天这样一场“教育”的论坛上,大家都是教育领域的专家,而我是一名儿科医生,我今天想与大家分享的,是我从一名儿科医生的视角,从孩子的身体健康到心理健康的基础上,我们整个家庭如何更好地、齐心合力地为孩子的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成长出力。
(崔玉涛 知名儿科医生,北京崔玉涛儿童健康管理中心董事长及首席健康官)
爸爸参与育儿的比例过低
育儿首先是爸爸妈妈的工作,但是究竟谁是育儿的主力军呢?
育学园每年都会对用户的育儿行为做调研和分析,在今年5月18日我们发布的《育学园育儿行为白皮书》中,可以看到,在现在的育儿生活中,不论是从0-3个月、3-6个月、6-12个月、1-2岁和2-3岁这几个阶段中,妈妈亲自育儿的比例都是相当高的。这一点我们完全不吃惊,但是真正让我们吃惊的是,爸爸占的比例太少了。有的爸爸说“我工作忙”,有的爸爸说“我陪孩子呀”,然而我们指的“参与养育”,不是指你花多长时间,也不是简单地陪在孩子身边、看(kān)着孩子,而是爸爸是否真的参与其中,是一种有温度、有互动、充满爱的养育方式。
父母再忙也要关注孩子的心理
很多年轻的家长总认为孩子吃得多、长得高、身体壮、不生病就是好,从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在我的门诊中有这样的一个案例:
一位10岁的女孩,一直成绩优异,但最近孩子出现气短、胸闷、出大汗、肚子痛的情况,看了很多医生都没有找到病因,为此家长十分焦急。
经过育学园诊所儿童心理咨询师的仔细了解,发现其实这是孩子的心理原因导致的——
这个女孩的妈妈可以说是一位高标准、严要求的妈妈,每天都要跟孩子的老师谈话,目的就是希望孩子的成绩永远保持第一。但是夫妻俩的感情不太好,经常为了小事争吵,每次爸爸出差回来,这个10岁的女孩子就要睡在爸爸妈妈中间。在孩子小小的心里,她觉得这是一种防止爸爸妈妈吵架甚至打架的方式,但其实孩子觉得很委屈,她睡在父母中间自己是感觉很不舒服的。
当我们帮助这个孩子、这个家庭梳理清楚其中的关系后,家长才恍然大悟,在这之前家长一直都认为“我的孩子健康着呢,心理没毛病”。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什么?孩子的心理发育一定要明白、一定要重视,不要老觉得自己能掌握孩子全部,更不要“唯成绩论”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改变孩子先从改变自己开始
跟大家分享一个小事儿,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十分常见:
有一天出门诊我碰上了一个3岁的小姑娘,穿着连衣裙,蹦蹦跳跳就进来了,看着就可爱。孩子刚坐下,妈妈在旁边就说“把腿并上”,孩子照做了;妈妈又说“把身子挺直”,孩子也照做了;妈妈又说“别把胳膊放沙发边上”,孩子又照做了。过了一会儿,妈妈说:“你看我说你多少遍,你又开始动。”
我问妈妈:“你现在在做什么?你能不能坐一个姿势,让孩子以你为榜样?”试问,有多少妈妈在说孩子的时候,自己做到了。你自己做不到凭什么说孩子?太多的家长都极为重视言语教育、时时提醒、生怕孩子忘了自己说的话,但反观家长自己却并没有做到。这一切落在孩子眼里,往往会出反效果,你觉得为了孩子好,孩子却并不领情。
在日常养育过程中,家长宜犯的问题
参加今天的论坛之前,育学园调查了十个家长特别容易犯的错误,分享给大家:
1. 特殊待遇。例如,孩子吃饭的餐具、吃饭的时间,什么时候要跟家里大人一样?最晚两岁就要跟大人完全一样了。可是我们有些家长到了孩子五六岁时,还单独让孩子先吃饭,孩子的待遇跟家长不一样,其实对孩子的心理发育并不见得是件好事。
2. 过分关注。孩子明明能够自己处理或者自己解决,家长只要陪伴或在一旁看着就行了,但如果家长总是告诉孩子这么放、那么放,自认为“我不说他就不会”,就可能过度关注了,孩子会有不被尊重、不被信任的感觉。
3. 言行不一。例如,家长嘴上说“下次再这样不给你买玩具了”,但其实做的和说的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这就是孩子说瞎话的基础。可是妈妈就跟我说“这是善意的谎言”,但谎言就是谎言,对孩子来说谈不上善意不善意。
4. 推迟入园。我们都知道3周岁左右的幼儿就需要上幼儿园了,入园集体生活对孩子的身心发育都很关键。但现在很多家长并不着急让孩子入园,甚至问我说“崔大夫,不上幼儿园行不行”,想自己或请人在家里教。幼儿园的集体生活环境是我们的家庭生活替代不了的。
5. 祈求央告。例如,老人说“你妈妈快回来了快吃了吧,要不妈妈回来该说你了”。其实这对孩子来说就是“只要有跟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在一起,我想怎么着就怎么着”,其实这对孩子并不好。
6. 包办代替。一天在门诊我见到一个5岁多的孩子,我查体完之后让孩子从检查床上下来,这时妈妈蹲下来了,我问妈妈“你要干嘛”,她说要给孩子穿鞋,我问孩子“你能自己穿吗?”孩子说“能”,但是最后妈妈还是自己“帮”孩子穿上了。大家想想,孩子需要家长来“帮”吗?
7. 遇事慌乱。我做儿科医生30年,做科学育儿的科普工作也有二十多年,出版了很多育儿书籍,每天也通过微博回复很多家长的问题。但是我时常发现,家长是很认真地买了我的书回去看,但是一到真的用的时候就什么都不记得了,比如孩子发烧了就心理特别慌,到了医院我一说物理退热、药物退热,家长也附和道“您的书上写过”。爱孩子的心是好的,但是如果孩子真的生病了或者发生什么事儿,做家长一定要自己能稳住神。
8. 剥夺独立。例如,孩子想自己走,家长非想抱着孩子,美名其曰“孩子一晃就大了,能抱几年啊”,等到孩子想让家长抱、但家长不想抱的时候,又会批评孩子不独立、爱撒娇,那我们到底是希望孩子独立还是不独立呢?
9. 害怕哭闹。孩子不哭还好,孩子一哭全家人就慌了,即便爸爸妈妈自己不急,家里的老人们往往也坐不住。只要孩子不哭,家里闹成什么样都没有事,但孩子只要一哭,不论是不是无理取闹,家里人就会拿糖果、拿玩具去哄孩子。以“孩子别哭了”为第一要务,孩子以后就会以哭闹作为达到目的的一个手段。
10. 当面袒护。老人往往容易当面袒护,例如妈妈不让吃糖,突然妈妈回来看孩子正吃着糖呢,老人大多就会主动说“不是他想吃,是我让他吃的”。类似这样的情况在我们的调查中还有很多。
上面我们说了十个家长容易犯的错误行为,我想说,特别需要我们反省的是:我们养育孩子的行为会有一些问题,那到底是孩子的问题还是我们的问题?
我们惧怕孩子生病,那“病”到底是什么?
作为一名儿科医生,我也想与家长们聊聊关于孩子生病的问题。
现在的家长都怕孩子生病,孩子不病怎么都好,一病了全家都慌。
我们家长在面对生病的孩子时应该怎么做呢?
我在昨天的门诊中看了这样一个小朋友——
只有5个月20天大,在这半年里孩子每个月都用一次抗生素。我问家长为什么,家长说孩子的便常规里老有1-2个白细胞。我问“一两个白细胞怎么了?”家长回答说“医生给我们开的”,我说“医生为什么给你开”,家长说我就是问医生“为什么有白细胞?上次开了药怎么吃了还有?到底什么时候能没有了?”。我回答她,你的态度其实就决定了医生的医嘱。
不得不承认,很多家长因为自己看不得孩子生病,根本不给医生、不给孩子留出等待孩子自然恢复的时间,每次看诊都急匆匆地质问医生“到底什么时候好”,且不说这种心态会影响医生的诊疗及用药,这种家庭氛围和育儿态度一定也会在其他育儿生活中对孩子造成影响。
我们今天讲了这么多,再回到我们今天的主题“与家人一起养育身心健康的孩子”上来,我们希望家长们重视起“家庭”这个概念,也重视起“身心健康”的双重维度。育儿不是妈妈一个人的战斗,家庭成员间彼此多一些理解、尊重,少一些误解、矛盾,这样才能真的养育出身心健康的孩子。祝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长大!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