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嘉:重建家长共同体,规划孩子未来
2018-11-24 11:57
来源:新东方网
作者:
(刘嘉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长江特聘教授、《最强大脑》科学总顾问)
景德镇工人用自己手做出来的陶瓷瓜子,每一颗瓜子的形态、纹理都是不一样的。
一颗瓜子如此,对于人而言,个体差异性会更大!
这就回到教育的本质:因材施教。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如何因材施教,谁是因材施教的主体?
因材施教:家庭教育不可替代
从宏观的角度讲,第一个主体是社会。社会传递的是一种价值观,它不分男女老少,它只是把它的观点、文化,通过宣传呈现在大家面前,其实,这谈不上因材施教。
第二个层面,我们的学校。学校通常是采用小班教学,一个班30人到50人左右,它传授的是学科知识,这个时候它同样不是一对一的。真正能够做到一对一的,就一定是我们的家庭。
1. 正确的家庭教育:父母要成为“父母”
追根溯源看“教育”这两个字。第一个字是“教”,甲骨文的“教”,左下角展示的是一个学习的主体,我们的小朋友。在右上角展现的是学习材料,比较好玩的是右边这半部分。它展现的是一竖一个叉,一竖代表的是一个教鞭,这个叉代表的是手。是手拿着教鞭去教育小孩你要去学习,手拿着教鞭的这一部分,最后演变成所谓父亲的“父”字。所以说在教育中,教是父亲的责任。
另外一个字“育”,甲骨文里的育。同样分成两部分,右下角是小朋友,左上角是一个正在哺乳的母亲,合起来就是育字,所以说母亲的责任更多的是养育。
“教育”是两个字,父亲按照古人的说法是应该教,母亲按照古人的说法是应该育,只有父亲和母亲合作起来,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2. 父亲:孩子成长中的偶像
在孩子眼中的父亲,他是一个保护者、教育者和成长的榜样,对于男孩、女孩都是一个偶像的角色。男孩模仿父亲的思维模式、行为标准、处世态度等,将父亲当作男性的发展榜样。女儿将父亲作为寻找未来恋人、丈夫的一个标准。
对于母亲而言,亲子关系是一种“依恋关系”,主要给予情感上的支持和关爱。
对于父亲而言,亲子关系是一种“赋能关系”,父亲给他能量,让他去探索未知的外部世界。
3. 新时代的父母要“持证上岗”
有一个问题是,很多父母“无证”上岗,即没有学会如何教育孩子就成为了父母。
家长为什么要持证上岗,原因非常简单,有三点。第一点,你需要同时面对孩子表现出的外在问题,像成绩差、害羞、孤僻、厌学等和内在的心理需求,比如期待、关注等。
第二点也是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时代的变迁导致过去育儿经验的失效。
第三点,社会结构的变化,以前我们住在一个大家庭里面。现在,我们看到的多是核心家庭,一对夫妻带着一个小孩,我们住的楼都是单元间,连隔壁住着谁都不知道。
习总书记在多次讲话里面都提到了我们要有家庭、家教和家风。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家长,以及看直播的家长,如何来成为一个引路人?
首先,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什么是天才?斯坦福大学的推孟,他认为你只要聪明就好了。而马兰教授提供了马兰报告,这影响了美国的教育体系,他认为聪明是不够的,你还需要一些其他的非智力因素,例如创造性思维、领导力等。每个时代对于孩子的学习要求是不一样的,在原始文明你只需要学习怎么使用工具,而在这个时代,你需要学习更多,因为现代社会对我们的要求更多了。
什么是创新的人才?从我个人的观点,它至少包含三方面,数理能力、言语能力、计算能力,也需要考虑三种思维,设计思维、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思维。目前这些能力和思维已经开始和教育结合成为一种新型的教育,例如推行的创客教育。
怎样培养一个创新型的人才?
首先,你必须量身定制,我们必须了解孩子本身的特点是什么样子。目前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客观化的测量,例如数理或者言语能力等来了解孩子的思维和认知能力发展的程度,然后我们进行因材施教。
其次,我们应该怎么来做?
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关注孩子的不同发展,在0到6岁关注孩子天赋发展;在6到12岁,我们根据天赋来培养他的兴趣;12到18岁我们做的是未来职业导向,去关心他的人生价值。
家长要成为家长专家,而不是成为学科专家。父母需要变成一个专业的家长,他不需要去了解太多的细节,但是他需要了解怎么与孩子进行沟通阐述。单单家庭教育同时也是不够的,家庭和学校需要互动。20%的智力因素主要来自于学校的教育,80%非智力主要来自家庭。当两者合起来之后,我们的小朋友才会变成一个完整的人。
更多内容请关注>>>第十一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
(编辑:郝梦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