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红:父母要放低姿态,给孩子一个爱的容器
2018-11-24 14:52
来源:新东方网
作者:
专访武志红(右) 资深心理咨询师、畅销书作家
无知地教导孩子不如给孩子一些自由的成长空间
主持人:我自己特别关心如果父母是巨婴,怎么培养一个能够成人的孩子?
武志红:我不太喜欢“教育”这个词,特别“教”这个词,“育”这个词不一样,“教”这个词不太好。
主持人:有一个主导的问题。
武志红:对对对,有个主导的问题,引导出天分,诱发天分出来这么个词,我已经知道一切,所以我教你。如果父母水平低,别想着去教孩子,知道自己水平有限就让孩子自由发展。
主持人:与其说,教育还不如给他一点自由。
武志红:对对对,而且我们在咨询中见过大量的个案。父母管这个孩子就完蛋了,父母不管的地方孩子蓬勃发展,如果父母知道这一点,只是给孩子一个烘托的氛围,你没有知识没有特别好的部分,你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环境保护支持的环境就行了。
主持人:所以我觉得武老师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答案,就是告诉家长该怎么带孩子,告诉家长更自由一点的发展,甚至说家长少说两句。
武志红:我有朋友说的比较严重,作为不成熟人格的人总是想去控制,所以就断了孩子的手脚,不如像藤一样,虽然浅意识会影响孩子,孩子的空间就大了很多。
放下焦虑,让孩子真正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
主持人:我了解到一些家长,最焦虑的就是人家上两个辅导班,我才上一个,然后到处找人咨询我是不是应该上两个三个,怎么面对这种焦虑的家长?
武志红:我特别想讲我朋友的故事,我那朋友本来有无数的兴趣爱好,但在他妈妈的督促之下,在辅导班的摧残下,每个东西学了一点点,没有任何一个东西出类拔萃,因为妈妈的控制欲太强了。我听过很多这样的故事,孩子正在练书法或者孩子正在做作业,爸妈看见做得不对,直接把孩子的东西撕了,简直是变态。孩子做作业的时候,无法专注地做作业,总想着被父母或者老师给冲击一下,所以他注意力就没法专注。
主持人:本来还热爱就变得很烦了。
武志红:更经典的故事,广东一个音乐家的孩子,他们正好一儿一女拉小提琴的,他们非常变态地用打孩子骂孩子这种残酷的方式,逼迫孩子去练小提琴,结果是虽然两个孩子的小提琴水平很高,但等孩子长大了,其中一个孩子再也不碰小提琴了,因为他恨。另外一个孩子他拉小提琴,但他跟父母绝交了。他这个恨肯定是要表达的,那个孩子恨小提琴跟父母保持关系,另外一个孩子喜欢小提琴,却恨父母,跟父母断绝了关系。所以当我们严重攻击孩子的时候,孩子会恨的,这个恨要么去攻击那件事,那件事就做不好,要么恨父母,要么恨自己。
主持人:父母总会说我是为了你好,为了你未来考试加分。这些孩子成长起来了,会面临特别大的自我成长问题比如,今天很多大学生在焦虑我怎么成为我自己,对这些你有什么建议?
武志红:我建议找到真正让孩子热爱的事情,在很小的事情上,比如花怎么摆,水想喝什么,先从小的事情上开始,有时候会做些比较过分的叛逆性的事情也是可以的,因为对青少年和年轻人来讲,用试错甚至故意犯错等这种方式显示这是我的领土,这是我的世界,我要按照我的来,我们可以做些有点过分但不要伤害别人,也不要伤害自己身体这样的事情来表达自我意识。先找准一个点,在某一件孩子热爱的事情上做起,比如摄影或者画画。
主持人:回到自己最热爱的事情上。
武志红:把所有人的影响都扔到一边去,按照你自己的感觉,你要做好准备,你两年三年甚至五年的时间,在一件事上先按照自己的意愿,按照自己的热情去展现它,当作一个实验。
主持人:回到最初的问题,当我们面对焦虑的家长时应该怎么办?
武志红:我前不久在家里的时候,有一天来了三个家长,带着他们的孩子过来,他们都是焦虑的。其中一个爷爷带着他的孙子来咨询,他说他的孩子不能考第一,我问你的孩子到底成绩多少,他说班里前五名。他说你看农村,咱们村出来这么多大学生就你是第一名,你上的北大,你出来过得很好,村里几十个上百个普通大学毕业生,最后他们高不成低不就,既不能在城市里很好地工作,回到农村又不愿意做农村的事,所以他说,只有第一名才能生存。我说我在小学的时候我都是考前五名,到最后才考了个第一,他说这还不是证明第一才行?我当时觉得一股怒火升起。后来我就在想,其实这个爷爷他在构建这么一种感觉——我最牛逼,你们都不如我。你看爷爷在村里头很多方面是第一名,你看你,你怎么这么差!很多父母所谓的焦虑,所谓的要让孩子变得更好,其实对孩子传递的信息是,你不如我,我觉得这在中国非常普遍。我们很多时候借着打击孩子构建一种感觉——在我的家里我是国王,我是王后,我最厉害,所以你们都得听我的。很多父母为孩子焦虑,其实在行使一种权利的感觉,我权利最大,你们都不如我。
父母要像一个容器,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
主持人:我去到中等城市,那些家长比大城市的父母还焦虑,常常说,我差一点没进前五名,差一点没当上第一名,我就进了二本,我在今天这个小城市了,我的孩子当年考了第一名,可能就能进大城市,就活得比我还好,这成为你讲的动力,反过来也会成为压力。
武志红:宏观层面确实存在这样的事情,因为中国这么焦虑,是因为中国目前社会越阶层比较容易,像在英国和美国,越阶层都很难,阶层固化很严重,在中国存在着越阶层的可能性。
主持人:至少教育给了他一条路。
武志红:而且不止教育,包括创业带来的机会,似乎我们还热气腾腾,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机会,这是一个焦虑。家长看起来为孩子焦虑,希望孩子更高,给孩子传递的信息却是你怎么这么差!我觉得很多家长在说别人家的孩子,透着一种兴奋感,自己不行就传递给孩子这些“你比较差”的信念。
主持人:这是不是有更大的社会性心理问题,我们家长总是期待着,期待有控制关系,控制关系里面,认为自己比他人更强。
武志红:我认为这里面有两套人际关系,一套是权利,一套是珍惜,权利你按照我的来,珍惜是我尊重你本来的样子。很多孩子说过这样的话,就是在中国做皇帝特别简单,生个孩子就行了,因为孩子各方面都不如你,各方面都依赖你,然后整个文化鼓励,孩子要听话孝顺,所以中国的父母获得一种生杀予夺的大权,在孩子面前肆无忌惮,权利欲望完全释放。
主持人:有道理,就当他没别的地方显示权利时,在家里还有权利。在这个意义上全社会迈向一个更加平等的,或者叫做互惠型的关系,关系领域里面是支持型的,而不是控制型的。
武志红:我们没有资格,哪怕是你的孩子,要求他按照你的想法来,你这样做对他是一种侵略甚至是毁灭,你做的越严重就越是一种毁灭,虽然说中国的孩子有各种各样的成才方式,但是中国仍然是缺少创造力的,创造力只能来自于这个东西——我选择。
主持人:我来支持你只要你想做的就是好的,我特别希望我们家长跟孩子说你喜欢就是好的,要肯下功夫要吃很多苦是你很喜欢的,你就去做吧。
武志红:我深刻地感觉到,当我找到感觉之后,我热爱得不得了,根本就不愿意休息,觉得休息是浪费,每天都在思考,各种各样的办法增强自己的技能,购买器材熟悉它们,学习他们,我晚上睡得很晚,一大早就起来了,这哪需要教,需要父母督促。
主持人:我认识一个孩子,他自己高考两年没考上,他从初三跟爸妈讲自己要去画画,然后爸妈说你得高考,这是正常人走的路,但是两年没考上,妈妈尊重了孩子画画的爱好,找个老师让孩子学绘画,后来妈妈找我直掉眼泪,说第一次看到我家孩子这么爱学习,画画画到半夜三点。所以一下子那个孩子就考上了很好的学校。
武志红:还有一点,当孩子带着自己的热情画画到半夜两点,也不会累,第二天早上仍然充满兴奋,所有的反抗都没有了。而孩子带着压力,学到十一点都累得不得了,家长也累。
主持人:我们都希望我们家长未来能够成为支持型的家长,社会变成一个互惠型的社会。
武志红:关于这个,有一个精神分析师是这样讲的,父母有一个功能叫做容器,什么叫做容器?这个容器首先把孩子的活力容纳进来,允许孩子去展现他的活力,这里面有三个基本原则:第一个是孩子把事做好了,你认可他,孩子遇到了挫折就支持他,注意是支持而不是去教他或者控制,另外允许孩子的活力自由流动,让孩子感觉他的活力和热情可以在容器里肆无忌惮地去表达,而且容器没有被毁坏,他自己没有被毁坏,孩子感觉自己的生命力是被祝福的。
主持人:特别感谢武老师讲到最后这一点,希望父母真的能作为一个怀抱,让孩子在里面有一个自由的空间,谢谢。
更多内容请关注>>>第十一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
(编辑:郝梦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