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陈默:放下焦虑,轻松育儿
2020-11-09 17:57
来源:新东方网
作者:
主持人:应光(左)新东方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副总经理
嘉宾:陈默(右)儿童青少年心理教育专家
家长要找到焦虑背后的原因才能解决焦虑问题
主持人:陈默老师您好!据我们调查研究显示,近几年家长焦虑水平是非常高的,特别是妈妈焦虑的点非常多,为孩子的学习焦虑、为家庭收入焦虑、为夫妻之间的关系焦虑等等。您做了大量的心理辅导工作,希望您给家长们一些建议,怎么能够缓解家庭生活中的这些焦虑呢?
陈默:家长的焦虑宏观来说,是有一些错误的信念在作祟,比如不要输在起跑线。微观来说,个人会有一些焦虑的因子,比如说不自信自己的教育、或者很虚荣、或者想让孩子实现自己的理想,再或者价值取向有问题,这些家长的焦虑指数一定很高。
家长的普遍焦虑,不仅仅体现在孩子的学习上,买车、买房其实都很焦虑,只不过孩子的学习浓缩了最强烈的焦虑能量。所以要找到自己焦虑背后的原因,微观东西解决了再来解决宏观的东西。
宏观的信念问题怎么解决?家长需要有更高的境界。如果总是在物质境界里挣扎,你就会不安。物质境界之上是精神境界,涉及阅读量、艺术鉴赏等,再上面是灵魂生活。所以家长要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只有把自己的格局变得更大、站的更高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有的家长说,应试教育看成绩,我没办法。其实不都是应试教育的问题。过去80年代考大学,十几个人考一个,难度很高,那时候的家长没有那么焦虑。所以还是要找原因克服这些东西才有可能解决焦虑、降低焦虑。
对家庭教育的学习让家庭关系更和谐
主持人:这么多年您伴随我们推动家庭教育工作,配合我们做了很多的工作,比如每年去很多的城市做大量的讲座,真的很辛苦。您也有很深切的体会,我们每次组织讲座大家参与度、热情是非常高的,你觉得大家对家庭教育的重视是因为什么?
陈默:因为家长跟孩子相处的难度越来越高了,特别是一些教育上很自信的家长,学历很高很自信,结果发现远不是这么回事。所以他要寻找到底家庭教育的优势在哪里,他要探讨、要学习。
主持人:我们注意到一些家长日常专门会抽出很多时间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无论线上还是线下来学习,您觉得参与这些学习对他们在家庭中影响孩子会有哪些帮助?
陈默:这个帮助是全面的,如果他能较深入地习,夫妻关系就会有很大改善,亲子关系也会有很大改善。以前家庭中的三角关系可能是只有一个边,然后另一个人在很远的地方。通过学习,家庭中三角关系越来越趋向于等边了,这个家的和谐程度就会提高很多,家里人都开始平静下来,个人做个人的事情。学的好的家庭确实会有这样的改善。
用感同身受化解带给孩子的压抑感
主持人:今年家庭教育高峰论坛的主题是探讨疫情对于学习生活带来方方面面的影响,您觉得家长在疫情期间的主要焦虑点是什么?
陈默:孩子长久不在户外见阳光,本身就会有压抑感,这是自然产生的压抑感。再加上亲子24小时相处,家长的眼光总是在纠正他、挑剔他、要求他,他更会觉得压抑。还有老师要求上网课,请家长做好监督,于是出现一对一监督。
试想如果学生妈妈是个高管,平时在单位里监督500个人,现在监督1个人,这个力度不得了。然后孩子三重压抑感之下疫情结束了。压抑的时间越长人越容易进入抑郁,所以这次患抑郁症的青少年比例蛮高的。
主持人:问题已经暴露出来了,您觉得父母应该做哪些调整?
陈默:家长可以告诉孩子,我们没有经验,网课我们从来没有上过,孩子很了不起,在网上接受知识,其实难度是挺高的。我们还不断打扰你,还进来做监工,本来你的心情就很压抑,学的时候难度也高,然后旁边还有个监工,可想你的日子有多难过。这种感同身受的说法最容易得到孩子的原谅,孩子想想也是,家长确实没有经验,大家都没有遇到过这个问题。
不增加孩子的压力源,降低焦虑指数
主持人:您刚刚提到现在孩子焦虑、抑郁的比较多,您觉得家长如何做才能帮助孩子减少焦虑?
陈默:现在的孩子都有三重压力。首先,参加一场中考、高考,都是全民关注,警察都会出动,作为考生,是不是感觉像泰山压顶一样。然后是学校的应试教育,到了初三高三,三天一小考、五天一大考,生活就在量化中度过,这个压力其实也非常大。
再来看同伴关系,两个人很要好,考试成绩你比我高20分,这又成了一个压力源。孩子有这么多的压力源,焦虑指数一定是高的,所以家长就不要再给孩子增加第四重压力了。
孩子很容易因为过度焦虑出现各种各样的症状,最简单的焦虑症状就是注意力不能集中,比如孩子背书的时候背不下去,就证明他心很烦,证明有焦虑。外面的压力没有办法,每个孩子都要承受,我们唯独可以减弱家庭的压力源。
家长不要对孩子过度关注
主持人:有些家长已经意识到自己的焦虑对孩子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很想要补救,您觉得他能做点什么呢?如果亲子关系已经受到影响了,这时候怎么补救呢?
陈默:很简单,坦诚告诉孩子,我没有经验,我是实习生,在你身上实习犯了很多错误。孩子想想也是,其实孩子很容易谅解父母、谅解老师的。但你不能言不由衷,孩子跟母亲的关系不需要讲话就知道你真正的感受是什么,所以要由衷地交流,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家长不要过度关注孩子
主持人:陈默老师您每年做大量咨询案例有很多来访者,您刚才提到孩子焦虑,抑郁的比较多,您觉得这些家庭的背后有没有相似之处?家长该如何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
陈默:有。我在来的火车上就接到这样一个电话,在我看来这个孩子没事情也要被妈妈弄出事情来了。这个孩子是小学生,他的妈妈一直关注这个小孩在学校里的一举一动。比如孩子带了很多餐巾纸到学校,同学没带他就给同学,这个妈妈就跟我讨论是不是要教育孩子不要做这种傻事。她谈更多的问题是孩子玩的时候退缩,人家把他的皮球拿走了就拿了。
孩子在学校里方方面面的问题她都要给孩子提建议,然后教育他,妈妈觉得孩子是不是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我跟她说,你要考量的是孩子的情绪,孩子如果把餐巾纸给别人、把皮球给别人玩,他开心的不得了,你为什么不让他给呢。孩子开开心心的根本没有问题,结果你讲了一套一套的东西,孩子不知道在群体中到底该怎么做了,这个孩子后面才会不自然,才会问题一大堆。
现在有这种问题的家长太多了,他就是高度关注孩子,好像孩子每小时干什么都要有正确的引导,生怕自己孩子不聪明、生怕自己孩子吃亏,这样下去,孩子将来才可能是问题最多的孩子。
制定规则,巧对养育“拖后腿”
主持人:您肯定听到过家庭教育中拖后腿的现象,比如妈妈给孩子立规矩、爸爸跳出来唱反调,爸爸在家教育孩子、奶奶半路杀出来了。在家庭中一方教育孩子,另外其他家长在拖后腿,这个时候怎么办?
陈默:如果要给孩子制定规则的话,一定要家里人开会。有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也要一起开会。这样才会所有人都遵守这个规则。
很多家长觉得孩子行为要校正,所以想制定规则,但他不知道怎么制定规则。制定规则的原则,一个是年龄原则,大于3岁、小于10岁,孩子是可以合作的。孩子不会做的事情不要制定规则,规则要预先讲好,每个人都商量好,这也是原则。十件事情想给孩子定规则,只能一件一件来,一件完成以后再开始一件。
比如说一个上幼儿园的孩子,你让他看电视每次只能看40分钟,这个规则定好了全家人都要知道。还有操作人要固定,孩子今天看了40分钟,奶奶就会把电视机关掉,明天再看,一开始孩子可能打滚哭闹或者绝食不吃饭,我们就什么话都不说。明天依然是看了40分中,奶奶来关电视,孩子想想昨天闹也没用。第三天,40分钟到了奶奶关电视,孩子站起来就会走掉,这个习惯就会养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