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俞开课丨3-3包产到户激发的潜力与局限
2019-07-22 10:23
第三讲 创业维艰
1
家族成员一起创业的利与弊
2
“原始合伙制”奠定新东方发展的基础
3
包产到户激发的潜力与局限
4
如何从家族企业中走出来
5
发展的制约:相关法规不明朗
6
险些没命:错误行为带来的后果
7
朋友同学一起创业的利与弊
8
新的力量加入新东方
上回我讲到包产到户,每人包了一块地,总共这么一块地,我们分成了几块。包产到户当然会激发巨大的潜力,但是就像中国农村的包产到户一样,它也会产生巨大的局限。
我们都知道,到今天为止中国没有出现一个巨大的农业公司,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什么呢?因为中国的每块土地都包给家庭了,每块土地,就是村与村之间也是不联系的,这个村的土地不能给那个村。所以到最后就算土地再次集中,也只能集中一个村的土地,一个村的土地最多就几百亩到上千亩,它是不可能构成一个巨大的农业公司的。
土地要变成巨大的农业公司,几乎要几十万亩才行。所以我到加拿大、美国去看,他们有好多农业公司都是上市公司,都是有几十万亩到几百万亩的土地,都在一家公司手下。所有这些农村的农民,他们就变成了什么?变成了公司的工人,农业工人,他们用的机械化设备都是可以纵横驰骋上百公里的。
而在咱们中国,一小块土地,总共50米长,之后变成另外一家的了。所以我们唯一能用的农用机械,就是手扶拖拉机,为什么?手扶拖拉机开个几十米,拐个弯再开个几十米。到现在为止,我们中国除了个别的国有农场能用大型的机械化设备以外,其实大部分的老百姓,离农业公司的运作依然差距很远,根源就是包产到户。
新东方如果坚持包产到户到今天,我估计也就分离成了几个小公司而已。之所以到现在为止,新东方能成为一个市值也相当不错的上市公司,就是因为我们后来打破了包产到户,最后进行了集团化公司的发展。这个过程后面我会讲到,那是非常艰辛的,但是毕竟我们有这样的意识,最后做到了。所以就迎来了新东方后来的再次腾飞和发展。
在1996年到2000年之间,这四五年新东方一直是包产到户的,那个时候依然能够非常高效率地发展,为什么呢?因为很简单,包产到户的特点就是自己为自己干,跟别人没关系。自己为自己干,干的都是你自己的,就像农民种的粮食,收成都可以往家里拿,所以到最后他的粮食必然会种得更好。
我小时候在生产队里工作,水稻田每亩地生产的粮食怎么收也就是五六百斤。但是我上大学的时候,1980年,中国已经开始包产到户了,一包产到户,粮食就收到了800-1000斤。这里面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民自己更加精心了,比如说除草变得更精心了,施肥变得更勤快了,天天看自己水稻地里的水够不够。集体的时候,根本就不看,水稻田水干了也没有人去管,这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以常常说,自留地上长的粮食比公地上的兴旺。
这件事情中国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证明了,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实行的是井田制。井田制是什么呢?就是中间那块地是公地,所有的人都要为公地干活,井田之外,边上的地是老百姓自己种的地。
当时国王是这么对老百姓说的:“你们把我这块地种熟,种熟以后这块地上的粮食都是我的。边上的荒地你们都可以去种,种完以后粮食大部分都是你们自己的。”
后来井田制为什么实行不下去了呢?当然,一方面是后来人口多了,土地资源不够分配,这是一个原因。但是更加重要的原因是什么?是后来发现中间公地那一块收上来的粮食永远比边上自留地的粮食要少很多。其实很明显,只要是包产到户,按照中国农业社会的特点,自留地上长的粮食一定比公地上要更加的兴旺。
这件事情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在新东方也是这样的,每人负责的那一块业务,大家花的力气,肯定远比花在新东方的公共事业上要多。随着新东方的发展,公共事业也越来越多,比如说后勤行政人员越来越多,办公楼越来越多,还有一些年会、旅游,这些到底谁来出钱呢?钱就不够了,没人来出钱了,所以公地上反而变得不那么兴旺了。
除了这个以外,它还会出现其他问题。另一个问题是什么呢?这个问题就是,因为以个人利益为先导,长远的发展和管理就变得很难。比如说,大家都认为不需要构建更加完善的管理结构。为什么?因为要构建复杂完善的管理结构,就要多花钱,而谁都不愿意多花钱。
所以好处就是每个人都在拼命地自己干,当时我们每人每天都干18个小时甚至是20个小时。但坏处就是,它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管理结构不健全,没法支撑这个公司下一步的发展。
尽管包产到户的组织结构,比家族企业的组织结构好像更加好了一点,因为家族企业是完全没结构。而在合伙关系中,包产到户毕竟有一些结构。但是这个组织结构,也是不可能推动组织无限往前发展的,就像我刚才说的,土匪没法变成正规军,是一样的概念。所以大家都知道,从古代到现代的发展,包括一个国家的发展,基本上是组织结构的发展,决定了这个国家到底能生存多长时间。
举个简单例子,当初项羽建立了西楚以后,每人划分一块地,但实际上是没有任何组织结构的,所以到最后的结果是,西楚这个国家迅速崩溃掉了。而刘邦就建立了很好的组织结构,尤其是汉朝成立以后,它既继承了秦朝所发展的郡县制——郡县制就是很好的组织结构,也同时吸纳了当时的分封制。
分封制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依然有很强的需求和影响,如果你完全不分封的话,家族成员就跟你作对,还有功臣也跟你作对,你就没有了基础。但如果你不实行郡县制的话,那么家族成员和功臣这些地方割据势力越来越大,最后就变成了造反。即使这样,后来还有八王造反的历史事件。
但是不管怎样,刘邦明显是有组织结构能力的,并且考虑了社会的现实情况,所以汉朝比秦朝延续的时间要更长。
秦朝其实组织机构也是很强大的,因为秦始皇上本来就是要做郡县制,消灭一切贵族,而且书同文、车同轨,做得非常的了不起和出色。所以秦朝奠定的组织结构,一直到后来整个中国古代,我们把它叫封建社会。中国古代帝王社会这样一个强大的组织结构,一直延续到了清朝被推翻为止。
由于秦朝是从春秋战国时期过来的,尽管消灭了很多贵族,但是当时的贵族残余势力依然非常强大。所以一下子进入到了郡宪制时代,就显得有点过了,走到历史的前面去了。加上秦始皇为了实现这样的一个组织结构,进行了很残暴的统治,到最后必然就导致了崩溃的局面。所以秦朝就只有短暂的几十年时光就没了,但是汉朝延续了几百年,就是因为汉朝的组织结构,充分地考虑到了如何适应当时的情况并逐渐发展。
回过来讲,我刚才讲到包产到户的组织结构,很明显地限制了未来新东方的发展。但是自1996年我这些朋友从国外回来,一直到2001年我们开始讨论重新调整组织结构之前,这中间的五六年,这样简单的包产到户的组织结构,对新东方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大家稍微想一下,1996年新东方从一个只有一两千万收入的学校,由于这帮朋友的加入,到了2001年左右的时候,已经变成了两三个亿的收入规模,发展的速度还是非常快的。
(2005年8月3日,新东方大楼前报名现场火爆。)
同时,由于大家不是以未来做成一个顶级的好公司或者是好学校为核心,所以思考问题的着眼点都是眼前的利益,比如我今年到底能拿多少。所以所做的行为也好、市场布局也好、课程产品的研发也好,都是只着眼于当年,也就说到今年为止。这样大家很明显就没有一个长远的发展计划,后续的发展就会乏力。
举个简单的例子,有的时候教材用了两三年,整个中国学习英语的风口都已经产生了变化,大家学习英语的方向都已经改变了,我们还在用比较古老的教材,或者说没有经过改编的教材,很明显就会落后于形势。
研发新的教材就要投入很多钱,由于是包产到户,这个钱到底谁来投入又成了问题。公钱弄好的产品大家可以用,但是产品的研发费大家却不愿意掏,这样就变成了干脆不研发新产品。
其实新东方一直到2010年之前,都是没有太多的新产品研发的,这就形成了一个传统,不愿意在研发上进行投入,不愿意进行更长远的、更长久的投入。当然,新东方痛定思痛以后发现,这件事情是后来我们发展遇到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所以在中国的公司中,比如说,华为每年都要把10%-15%的总费用投入到研发中去,这就是好几百亿。华为也是民营企业,我觉得任正非超级有眼光。中国的国有企业像中兴,这一次已经快倒闭了,由于不守世界规矩,被美国贸易战打得半死不活,导致我们这些股东也大受损失。它就是基本上没有投入到研发中去,一年投入几个亿,最后多余的钱去做房地产,也号称一个高科技公司。很明显,这两个公司的命运,早在投入研发的那一刻,也就是十几年前投入研发费用多少的那一刻,就已经决定了。
所以新东方今天也遇到了一些困境,这些困境跟当初没有投入研发也是直接有关的。而没有投入研发的主要原因,就是新东方当初的组织结构,是一个农民包产到户的组织结构,是不可能变成面向未来的大型农场的。
同时由于都是哥们关系,也没有上下级的明确的管理秩序,到最后的结果就是,决策效率十分低下。比如说,我说的话,王强、徐小平可以不听,王强、徐小平说的话,我不敢不听,明明有的时候他们说的话,我觉得可能对新东方发展不一定是最佳方案,但是也得听。为什么?要互相照顾面子,因为都是朋友同学关系。
所以底下的人又陷入了家族企业时的关系,为什么呢?到底向谁汇报好,这个人说yes,那个人说no,最后是听yes的还是听no的,也就造成了底下的人的为难。底下的人员也分成了好几拨,有的跟着王强走,有的跟着徐小平走,有的跟着俞敏洪走,一个公司变成了一个决策效率低下、没有统一管理的这样一个状态。
这就是包产到户,它激发了一些我们这些人的无限潜力,但是也产生了很多的局限。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要去解决,因为到最后我们都能意识到有问题。
意识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比如说,我们现在意识到中国的社会问题那么复杂,提出来的解决方案也很多,但是任何一个解决方案要把它实施到底,这件事情其实是不容易的。所以在意识到和改变之间,就有着巨大的落差,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纠正过来。
7月-9月,“老俞闲话”将在80天的时间里,连载《蛋壳来了》APP上的“新东方成长历程”音频课程和由此出版的新书《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文字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