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一个真性情的苏东坡
2019-12-26 19:42 新东方西安学校 张龙老师
这一次应该是第二次读完了《苏东坡传》,但是在下笔写读书笔记的时候却不知写些什么,因为在苏轼的身上有太多值得思考的东西。他的一生经历丰富,并非一个完人,一生三起三落。起时最高官至兵部尚书,落时乃至连吃住都成问题的一介平民,一生起起伏伏饱经苦难风霜。就是这么一个人,千古以来,受到无数人的喜欢和敬仰。
那么,苏东坡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人们又为何如此喜欢他?苏东坡又为我们留下了什么遗产?在此我以我的视角从三方面简洁的谈一谈我眼中的苏东坡。
01、苏东坡的生平政绩
下面先用一张我在三苏祠参观时的照片展示一下苏东坡的生平。
从这张图上,我们可以看出东坡这一生基本上都是在地方上任职,不管是为地方主官还是被贬,他都心系民生,敢于直言进谏,他为官为民的政治思想都可以看出以民为本,在除过为地方减轻赋税震天灾建设经济外,他也不忘生态文明及精神文明建设。比如太湖、苏堤的建设,一心为改革落后习俗、弘扬中华文化。在这里他更加关注的是人的生活幸福及精神成长。他之所以能走到任何一个地方,不管是上任还是被贬都受到百姓的热切爱戴,正是他内心的这份真性情:心系百姓,处处能为百姓着想;把工作干到实处;政治上不挣党派;就是论事,实事求是。
王安石变法,他反对;后来老太后再掌政启用保守派,司马光全面否定变法,他又反对全面否定,最后弄的里外不受欢迎。后来在他上任途中还专程去看了已经退下来的王安石,政治上的分歧并不影响私下的友谊关系。包括从儋州获释北归时,在路上遇到曾经打压他的政敌章惇的儿子,此时章惇已政治失意被贬至苏轼的流放地儋州,儿子怕苏轼起来再报复其父亲,专程拜访致歉,然而苏轼并未就此事记于心,且叮嘱其转告其父年事已高要多注意身体。
就是这样一个真性情、不计个人恩怨、守得初心的人,百姓喜欢爱戴他,朋友后人喜欢敬仰他。在他眼里,天下没有一个坏人。
02、东坡黄州破围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或者人生中都不愿意经历苦难,然而苦难往往会在不经意间给人临头一击。苦难本身或许并无意义,真正的意义在于如何从苦难中解脱出来。东坡就是能从苦难逆境中解脱出来的人。
公元1079年,因“乌台诗案”,东坡险些丢掉性命。在太后兄弟子由及朝中各位好友老臣的力保之下,捡回一条性命的苏东坡被贬谪至黄州任团练副使,明面说是团练副使,实则无任何实权。经历人生如此一大劫,东坡开始真正的审视自己,审视人生,审视生活,审视生命。也因此才有了一个脱胎换骨的东坡,有了一个新的东坡。
在黄州这三年,他更加的豁达、乐观与豪放。他躬耕勤读,与农民老叟为邻。有一天,他和好友出游,走在一片林子里,走着走着天空下起大雨,朋友被淋的犹如落汤鸡狼狈奔跑,然而东坡却披气蓑笠,戴上斗篷,穿着芒鞋,拄着竹杖,在这雨中从容的且行且吟“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烟雨退去,太阳出来了,东坡也到达了目的地。人生也不过如此,就像这风雨艳阳,这一切都是常态,唯有内心坚定,才会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何等的心境,也许只有在人生经历了这样的大起落之后,才能领略到如此深的人生感悟。
我记得第一次读完《苏东坡传》写下这样一段话:人这一生就像是在河边行走,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多数人鞋子湿了就远离河边,生怕再湿。然而东坡的境界是什么?鞋子湿了,他会脱掉鞋子,拎在手里,挽起裤腿,继续前行。他甚至会在这河边驻足一会,欣赏一下眼前的此情此景。潮水退去,晾干鞋子,继续向前,越走越从容。就如传记前序所说,我们之所以喜欢东坡,是他饱受人生之苦,无论身处何种环境,依旧能豁达积极乐观真性情的面对现实中自己所经历的一切。
03、黄州东坡文学转变的分界
东坡文学上的转变大概也是从黄州开始的。既是文学上的转变,亦是心态上的转变,因为文字语言往往是人对于世事及自我认知转变的反应。
被贬黄州之前,东坡仕途可谓一帆风顺。包括成长阶段,幼时少时受良好的家庭教育,这一阶段以儒家思想为主,性格上属稍有外张,敢于针砭时弊,并且常批浮夸之风,出仕想干出一番事业。比如在凤翔任判官时,写《凌虚台记》讽刺他的上级陈太守立碑以记修筑土台之功,不能稍有所得就“夸世而自足”。在多年以后苏轼又为此事而懊悔,专程写信给陈公以示道歉。
在密州任太守时写的《密州出猎》反应自己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并对于新政常作诗文以针砭时弊,也正因此遭至“乌台诗案”。案后苏轼性格上转而内敛,为文更偏向于人生之悟及山水之间以及自我情感的表达。如《江城子·定风波》正是做于黄州被贬之时,包括脍炙人口的《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都是与朋友游乐于山水之间所做,对于天地及人生的思考认知。
在苏轼晚年,他也曾向其弟子由表露他与陶潜是一类人。如果说陶潜是因为对于官场完全丧失信心,以求隐居于田园山水间的安逸,那么苏轼则是一位真隐士,正所谓“大隐隐于市”。苏轼从来没有逃避官场失意,而是回到了人间,食人间烟火,又从未去逃避回避任何问题,反而是在俗世之中超脱而出。
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怎样才能成为你想成为的人?当你遇到人生失意时,你又应该怎样去面对人生的低谷与苦难?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好好思考。
最后以苏轼的一段话结束本文:“处贫贱易,处富贵难;安劳苦易,安闲散难;忍痛易,忍痒难。人能安闲散,耐富贵,忍痒,真有道之士也。”
本期精彩内容:
北京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11-2020 Neworiental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 2011-2020 新东方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