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红:孩子的动力与压力 家庭教育的基本问题
2018-11-24 13:52
来源:新东方网
作者:
(武志红 资深心理咨询师、畅销书作家)
我今天来分享的主题是我认为的教育基本问题:动力和压力。
攻击性:人最原始的生命力
什么叫做攻击性?精神分析的理论中,每个孩子一出生都带着非常原始的攻击性,甚至可以说生命力就是带着原始攻击性的,你必须让一个孩子释放出他的攻击性。
攻击性怎样变成生命力?所谓的生命力就是被人性化的攻击性,就是一个孩子一出生像个动物一样带着兽性,带着激情,不断跟这个世界碰撞,在他和父母关系的互动中,他的攻击性逐渐变成了生命力。这个生命力就像一种有形有质的东西,它会在你的身上流动,就像水流一样,当这个东西在流动的时候,你感到极其地愉悦,如果你常有这种感觉,你在某个领域可能就是天才。
《心流》这本书中提到,如果你在某一方面特别有成就,不可避免经常会体验到心流的感觉,就是生命力在流动,攻击性在流动,热情在流动,这叫做“真实”。只有碰触到“真实”的人才有创造力,你必须真实地展开你的部分,然后,时间就好像有形有质的生命力在流动,在你和外界互动、碰撞的过程中,生命力不断被淬炼,得到转化。只有这样的人到了中年之后,他的智慧、能力、人格还在不断成熟,时间对他们是祝福的!
我的意愿是“动力”,你的意愿是“压力”
什么叫做动力呢?就是作为生命体的你,自然而然想做的任何事情都叫做动力。
如果你想养孩子,想养个什么样的人?在孩子6岁之前,他需要培养一种耐挫能力,就是延迟满足的能力。这实际上是一种这样的感觉:我的动力是可以在这个世界上实现的。
什么叫做压力?驱动着我的行为的是“我的意愿”,这叫做动力,但是如果驱动着我的不是“我的意愿”,而是“你的意愿”,这就叫做压力。
内向的发生:养育中的“逼迫”
我有一个来访者说,她的孩子如果跟着姥姥,就会变得内向,而且还会生病,比如便秘、发烧、扁桃体发炎,如果跟着奶奶孩子就很少生病,而且会变得外向、开朗活泼。后来她观察姥姥和孩子、奶奶和孩子的互动过程,她发现在两个互动中都存在着“逼迫”现象,反观家庭关系中时常也会存在“逼迫”。
在大人跟孩子之间,比如在吃饭上“逼迫”孩子,因为孩子在吃饭的时候经常会抗拒,孩子要玩,注意力不集中。姥姥喂孩子,就用铁勺子直接喂,弄得孩子吃饭嘴会流血。奶奶也是逼迫孩子,只是奶奶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可以逗孩子开心、温柔一点,幽默一点,但是我还是逼迫你按照我的来。
大人和大人之间,逼迫和顺从也时常发生。每个人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对对方施加软的、硬的、拉帮结派,就是为了你要按照我的来,你要听我的。
内向是一种封闭。如果奶奶和姥姥都是攻击性的,让孩子听她的,别人的意志强行地进入到孩子的世界里,孩子就会以内向封闭的方式,把姥姥、奶奶的东西挡在外面。
好的家庭教育:呵护孩子的动力
压力和动力如此重要,动力就是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的选择来过自己的一生,压力就是按照别人来做各种选择。
“听话教育”在中国是一个基本的东西,但是在听话的时候,我们接近起来特别难,有时候聊天的时候我们会一会儿把手机拿出来看看,一会儿扭扭头或者感到不自在,其实都是我们想从关系中躲开的表现,也许在这个时候你会感觉到一种被逼迫的体验。填鸭式教育似乎也是这么回事,在学校里,孩子不做作业随便玩就完蛋了,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就已经很累了,家长也要督促孩子学完,结果很晚都不能睡,要在那儿做作业。
我们这么在意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是如果孩子一出生你就这样子逼迫他,你就是在让你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举个我自己的例子,我在河北农村长大,我们家应该是我们农村里头最贫困的家庭之一,但是我没挨过一次打,没挨过一次骂,重大人生选择都是按照我自己的来。虽然我没有结婚,但我的父母没有寻死觅活地跟我闹。别人可能是不可以这样子的,但是我可以,所以,我相信我的人生。可能我写的这些书,各种各样的东西都是由此而来。
回到最基本的事情,教育的方方面面都缺乏对孩子动力的尊重与呵护,我们教育的基本问题就是只对孩子施加压力。
我希望我们国家的孩子们特别有动力,充满热情,充满叛逆精神,按照他们的方式去活,找到他们自己的路。
更多内容请关注>>>第十一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
(编辑:郝梦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