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对话马东:家长对孩子所谓的规划是把孩子塞进“罐子”里
2017-11-11 18:12
来源:新东方网
作者:
马东:最可怕的是我们把自己成长中的焦虑转移给了孩子
马东:我举一个例子,我母亲今年76岁了,她在家里面最大的爱好就是关灯,不管哪个屋的灯亮了她就要关掉。我说:妈,这个灯是节能灯,就是你一开一关其实并不省电,还会损耗灯的寿命。你看它亮着其实是非常低耗电的,反而是节约的。我妈说,好,我懂了。然后又关上了。
她是没有办法的,因为她成长的年代电是非常珍贵的资源,节约用电是她童年的烙印,因为她生长在没有电的环境下面,她成长的过程当中电就是最珍贵的,所以今天你告诉她,她道理全明白的时候,她改变不了自己过去积累下来的行为。
其实我们这一代人,成长的环境都依然没有摆脱贫乏的烙印,这是我们成长的环境,贫乏的烙印会使我们这一代人变得贪婪更多,需求更多。即便你今天所得已经完全超出了你的所需,你依然无法停止,我的意思是说,我们其实都像我妈一样,道理我们全懂,但是我们还是无力改变自己的行为,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我们不必说因为我们今天说明白了这件事,我们就能改变。我们不一定要改变,但是一定要提醒自己,我们的孩子成长的环境跟我们不一样,他不必如此,我们对于世界,对于索取,对于成功,对于财富的那些需求,跟他的不一样。
只要能记住这一点,可能就会对孩子更多的松驰,让他自己去形成他的人格,而不把我们内心因成长过程当中所积淀下来的焦虑转移到他身上,我觉得那种转移才是最可怕的东西。
马东老师说贫困贫乏会在我们心里留下烙印,比如我们习惯了囤集东西,在教育孩子上,就表现在爸爸妈妈特别拼命给孩子赚钱,或者给孩子囤集各种能力,上各种各样的辅导班,请各种各样的老师。这是家长的焦虑。我们的焦虑会影响孩子,他长着长着也开始像当年的大人一样,开始跟同伴竞争比较,继而产生不安全感和焦虑感。在这种情况下,家长怎么办?
马东:孩子的两种教育要趁早
我其实没有很好的办法,但是我觉得孩子有几个教育,是尽早要去干涉的。
第一是财富教育,财富教育不是钱的教育,而是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然后尽早让孩子明白:在你成长过程当中有多少是我作为父母的义务,一定要给你的,有多少是我义务之外的需求,这是你自己的事情。
第二个是生命教育,说极端一点,可以叫死亡教育,其实就是我们对于生老病死这件事情,让他更早的接触和理解,我觉得对他是有好处的。
其实“比较”这个心理,是很难被克服的,但我觉得整个社会进步的速度比我们想象的快。最近在朋友圈里看到一种说法,以前男人会说你戴什么表,开什么车,住什么房,但是今天更多的炫耀方式是我在读什么书,我在上什么班,我在受什么样的教育。因为这种教育本身也很昂贵,但是当你去跟别人说我在读什么书,在自己身上做这种投资的时候,虽然也是一种比较,但我觉得至少是有进步的,这是很好的比较。
俞敏洪:我们的问题在于全民焦虑
其实美国孩子的压力也很大,但更多的体现在精英阶层中间,前两天我还跟美国两个教授聊天,他说美国80%以上的孩子们都过得比较轻松愉快,因为他们的家庭对孩子的成绩没有太多的要求,上公立小学、公立中学,最后找一份简单的工作。
但是美国有10%左右的家庭,其实是比中国还要竞争得厉害,他们竞争的目标就是要上哈佛、耶鲁、斯坦福这样美国的强校。
我知道北大清华每年都有同学因为受不了这个压力,最后就跳楼、跳湖等等,其实学生是从高中就开始跳,所以很多高中把栏杆一直装到6楼,像大监狱一样,不让你往下跳。美国这样的情况也不少。我女儿在美国读的大学里,卧轨的、跳河的、跳楼的每年也有。在美国大学压力也很大,是一样的道理。
但是咱们中国的毛病是什么呢?是全民压力和焦虑,最普通的老百姓都给他们孩子施加了非要考北大清华的梦想,大家都互相比。
中国人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心很重的民族,我们成人也天天比,看谁挣的钱比我更多,谁买的房子比我更大,谁买的车比更好。我们让孩子们成绩好这件事情,其实是父母想要面子的一个表现,跟他想要一辆好车开着感觉是一样的。
这样就影响到了孩子们,孩子们倒过来就互相进行比较,比较之后孩子压力就会很大,不光是比家庭背景,比自己穿的好不好,还要比自己学习成绩到底好不好。孩子也有很大的压力。
这就要看父母什么反应了,如果父母进一步的反应是:“你就必须成绩给我弄好,你不能给我丢面子”,那这个孩子的压力就更大了。
如果父母能告诉孩子说,不管是家庭背景不如人家,还是成绩不如人家,都不能决定你未来终生的命运和终生的幸福,你终生的命运、幸福是建立在什么什么东西之上的,这话是我老给我的孩子说的话,至少可以缓解他们的一些压力。
父母能做到的,是尽最大努力去缓解孩子的压力和情绪,并且还能保持孩子对于生命和未来的热情,这件事情其实大部分人是做不到的,也不容易做到。